
相信诸君一定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职场
想在职场升级打怪,选择娴熟的办公室政治技巧;还是沉下心来打磨基本功、夯实核心竞争力?
创业
新品上市,是追求最大限度展示自己技术先进性;还是那些顾客真正需要的,但并不那么性感的技术路线?
投资
投资股票,是打算将精力投注在可以迅速暴富的消息面;还是与时间做朋友,去慢慢调研基本面?

经历过以上困境的诸君一定想问:【什么策略的失败概率更低】?

残唐五代用【恪守常识,王晏球困死定州|闲话资治通鉴里的残唐五代】这段毋庸置疑的史实,沉淀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可以答疑解惑。
这个宝贵的非遗就是:
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后人应该能够学以致用……吧?

懂得许多道理,能过好这一生吗?
二.平行宇宙==好奇心爆棚的诸君可能会有疑问:要是不按刚刚总结的干货去处理,会发生什么?并不需要去平行宇宙寻觅,现实中就有人重蹈覆辙!==
1.重蹈覆辙 | 照方抓药烧光150亿美元,致力撑起欧洲电池一片天的北伏官宣破产
2025年3月12日,北伏正式递交破产申请。除非业内人事,作为生活在电池大国诸君,多半对这个北伏电池不甚了解。但,这可绝对不是什么不入流的nobody,以下是该公司的辉煌巅峰:
融资金额闯欧洲新能源记录——绝对的村里的大学生;绑定大众、宝马一众欧洲车企,订单累计550亿美元——万千宠爱于一身;全球首发160Wh/kg钠电池,布局锂金属/固态电池——这可是打破亚洲技术垄断的欧洲答案;目标产能210GWh——作为对比,宁德时代也是一直要到2021年,规划产能才达到280GWh,其实际产量不过162.3GWh;欧洲唯一垂直整合电池巨头——这也是要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中国卷王对标的。就算是对金钱毫无概念的人,哪怕只用膝盖去想,也能清楚:想支起这么大一个摊子,其资金池的体量是绝对不会小的!但是具体能有多大呢?
答曰:自2016年成立以来,北伏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已经烧掉了150亿美元。
经常做CEO的诸君可能对这个数字不敏感,不妨让我们打两个比方吧。
月薪1万的打工人不吃不喝的干上多少年?
150亿 * 7.1696(当日汇率中间价)/1万/12月=89.62万年
嗯,也就意味着,就算月薪一万,我们也得从旧石器时代一直不眠不休的辛苦到现在——而且,还只能赚钱,不能消费!
亏损金额平摊到每一天,相当于什么?
150亿 * 7.1696(当日汇率中间价)/9年/360天=3319.26万元
按照未经证实的消息,在5·7空战中一发入魂的PL-15E的售价大约为800
~1400万元。折算一下,北伏每天的亏损完全可以采购2~4枚空空导弹。
要是手里的导弹数量上不封顶,天晓得巴空军是否还会克制自己的开火欲望?
果然,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手握如此天量资金,背负整个欧洲无限期望,其创始人还有着特斯拉前供应链高管的光鲜背景,怎么能把牌打得如此之烂呢?
用不着一定得是企业管理专家,只靠常识,其实也能大致给出一个合理、闭环的答案:
技术维度
创始团队缺乏电化学领域的实际经验,核心管理层无一人具备电池生产专业知识。
当然,说起来,没有核心技术也不妨碍向先行者采购嘛——事实上,北伏也的确就是这么做的,他们60%左右的核心设备均采购至中国。但问题在于:至关重要的设备调试工作,本应由中方专家实施,至少也要现场指导;但北伏却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中方专家,至于结果,自然是好设备没法物尽其用喽。
对此,宁德时代曾毓群尖锐指出:北伏存在“设计错误、工艺错误、设备错误”三重缺陷,与自己的技术差距还不算太多,也就10年以上吧!
生产维度
选址错误:首座工厂坐落在瑞典小城谢莱夫特奥,那里矿产丰富,的确有优势;但,其靠近北极圈,环境恶劣,极昼、极夜扰乱生产节奏;且根本就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政治正确:为了满足多元化要求,其员工来自100余国,沟通效率低下。于是,5年发生26起重大事故(包括4人死亡),被制造业奉为圭臬的安全体系,在这里完全形同虚设;战略维度
战略失焦:在首座工厂尚未达到设计产能之时、在各采购商急需供货之际,北伏莫名其妙地激进扩张,同步推进了波兰储能工厂、德国60GWh工厂及加拿大项目,并收购航空电池企业Cuberg等诸多项目,导致资源分散、未能利出一孔,截至2023年,实际产出仅0.08GWh(达成率0.05%)。你问我怎么评价这个数据?嗯,它甚至不如宁德时代单日产能的1%——就是这么抽象!
作为对比,那个3分钟就突破20万台订单的小米造车,宁可被人指责在搞饥饿营销,也绝不肯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投资建造所谓的超级工厂……这差距,啧啧啧!
只能说,一个制造业,不肯将生存的根基维系在技术沉淀与用运营体系这个不可胜的底线上;反而寄希望于资本输血与政治愿景,北伏不失败,那简直没有天理了!
10年努力,莫迪治下印度工业增加值GDP占比不涨反跌
10年之前,莫迪初登大宝之际,曾经许下豪言,要在自己治下,将印度打造为工业强国——毕竟,制造业兴邦这事儿不过常识而已,正常人都不会反对。
说起来,莫迪第一次坐上印度总理宝座的时候,大巴拉特的工业占gdp约27.66%;在老仙的英明领导下,历经10年之后,印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高达24.26%。
这正是:遥思莫迪当年,蓝图初展鸿猷,锐志凌霄汉。策鞭驱策,豪情漫卷云涛,怎奈十载霜华染。工业比重,自廿七坠廿四,颓势难回挽。往事如烟,空余皓首临江,酹酒问苍昊。
感谢讯飞星火AI的大力赞助!
显然,一定有好事的小伙伴想知道,为什么三哥会越努力越堕落呢?
基础设施
要想富先修路!但如您所知,印度的路桥状况实在一言难尽。类似的,在大巴拉特,停电是常态,始终不断电反而是另类中的另类。
政策制度
那你最好问一下微软、诺基亚、IBM、宝马、三星、沃尔玛、亚马逊、谷歌、麦当劳、OPPO、VIVO、小米——事实上,这个名单太长了,全写下来会有水字的嫌疑——这些吃过大亏的商业巨头,看看这些过来人是如何评价大巴拉特的营商环境的!
技术人才
一个文盲人数高达2.7亿,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完成率不足3%的国家,就算是人口已经位居全球第一,那又能如何?人口红利无法兑现,终究只是纸面富贵罢了!
将“不可胜”寄托于人口规模和政治口号,而非技术、教育、制度等硬性根基,这种情况下,大巴拉特工业能一路走强,反到有鬼!


往者已逝,来者可期。前人的智慧,可供正创造历史的诸君参考。——车库中的平行宇宙

过于务虚、完全不务实,就算你有大乘赢学护体,也总有破防的那一天!君不见,特朗普随口一句“5架战机被击落”,就让能厚着脸皮全球宣扬胜利的莫迪政府噤若寒蝉。

至于印度反对党?那当然是喜闻乐见喽——纷纷跃跃欲试,要求总理大人给个解释。




特别声明:事实上,当我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质就是开启了一个平行宇宙;而当你阅读本文的时候,其实质也是进入了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平行宇宙中,如果你发现了错误,请及时指出、不吝赐教,那将是你我持续进步的原动力;如果你受到启发,不妨关注、点赞、转发,去激发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