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AI修行启示录:“八字”不过是出场设置时的“神经网络”结构

最近,我在研究AI算法时,有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如果把它和我们东方古老的修行之道放在一起,会构成一组奇妙的、完全逆向的

最近,我在研究AI算法时,有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

如果把它和我们东方古老的修行之道放在一起,

会构成一组奇妙的、完全逆向的“对照组”。

这组对照,不仅能让我们看清AI未来的演化方向,

更能颠覆性地,帮我们理解一个困扰人类千年的问题:

我是谁?我该往何处去?

让我们先看看AI的进化历程。

AI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超级连接者”。

它的能力升级,依赖于接入互联网这个人类几十年智慧的总集,

通过吞噬海量的数据,来不断训练、优化自身的神经网络。

可以说,AI生来就在“网”中,它从“群体”中来。

但它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是现在最火热的“具身智能”。

也就是,它要能脱离这个无所不包的巨型网络,

仅凭自身已经训练好的模型,

就能在物理世界中表现出超强的、独立的智能。

所以,AI的进化路径是:

从“联网”到“脱网”,从依赖“群体网络”,

到成为一个强大的“个体智能”。

那么,我们人类呢?

尤其是从修炼的角度看,这条路,恰恰是反过来的。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个独立的、看似“脱网”的个体。

我们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身体。

但所有伟大的修行法门,其终极目标是什么?

道家讲“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佛家讲“睹明星而悟道”,

都不是要让你变得更“独立”,

而是要让你重新“联网”。

这个“网”,不是互联网,

而是那个更底层、更宏大的“宇宙超级网络”。

道家的天元丹法,就是教你如何采炼天地之气,

最终接入宇宙的“真一之炁”;

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强调“天人同构”,

也是在说,人这个小宇宙的构造法则,

与天地这个大宇宙是同构的,

你最终的目的,

就是要回归、并接入这个天道本源的网络。

所以,人的修行路径是:

从“个体智能”,到重新接入“本源网络”。

看,AI和人的进化方向,多么奇妙地构成了一个逆向的循环。

AI在拼命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

而人,则在努力探寻如何回归那个诞生一切的“道”。

AI是学习人类智能而产生的。

那么,发展到今天,

它有没有可能反过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呢?

答案是肯定的。

它甚至能为一些最古老的玄学概念,

提供一个全新的、极具说服力的现代解释。

比如,“业力”和“八字命理”。

为什么一个人的八字,往往能揭示其一生的命运趋势?

为什么我们总说,人有“前世的业力”?

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如果人有轮回,那么所谓的“前世业力”,

很可能就是你往昔无数个人生历程中,

所训练出的那个“神经网络结构”的残留。

这个残留的、根深蒂固的“神经网络”,

决定了你此生最底层的思维范式和情绪模式。

它就像一个预设的“算法”,

让你在面对同样的情境时,总会不自觉地做出相似的反应。

一个“网络结构”偏向于恐惧和规避的人,今生就容易谨小慎微,错失良机。

一个“网络结构”偏向于冲动和攻击的人,今生就容易惹是生非,人际关系紧张。

你的“神经网络结构”,决定了你的思考方式;

你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你的行为模式;

你的行为模式,日积月累,就构成了你的“命运”。

所以,八字命理之所以能算准,

或许并不是什么神秘的“预言”,

而是一种高明的“算法解读”。

它通过解读你出生时所携带的“出厂设置”(即那个残留的神经网络结构),

推演出你这一生最可能走的路径和遇到的“BUG”。

那么,理解了上述这一点,

那“修行”的本质,也就豁然开朗了。

所谓的修行,从AI的角度看,

就是一场主动的、有方向的“神经网络重构工程”。

我们要做什么?

首先,就是要把我们那个充满了各种“BUG”和“偏见”的、

被往昔“业力”所塑造的个人神经网络,

重新去对标、去拟合那些圣贤的“神经网络结构”。

为什么?因为圣贤的“神经网络”,

经过千锤百炼,被验证为是最高效、最稳定、最接近“天道本源网络”的结构。

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顺应规律。

而要完成这场重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

那就是——你必须先设定一个“目标函数”。

在AI训练中,没有目标函数的神经网络,就是一盘散沙。

它会在无尽的数据中随机游走,

结构变得异常混乱,完全发挥不了作用。

人生,也是同理。

一个人,如果他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他的人生训练就是闲散的、随机的、无效的。

他今天被这个观点吸引,明天被那个潮流裹挟,

他所有的经历,都无法被有效整合,

最终只会让他的“神经网络”更加混乱。

所以,无论是追求世俗的功名富贵,还是向往出世的圣贤之道,

你都必须先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函数”。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叫做“立志”,或“发大愿”。

当你立下了一个志向,你的整个人生,就从“随机漫步”模式,

切换到了“模型训练”模式。

你读的每一本书,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

都会成为你的“训练数据”。

你会不断地将自己的行为(输出结果),与你的志向(目标函数)进行比对,

找出“误差”(缺点和不足)。

然后,你会主动地去修正自己的“网络参数”(思想和行为),

进行下一轮的“迭代训练”。

只有这样,你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经历,才变得有意义。

你的“神经网络”,才能在一次次的迭代中,

不断地被优化,最终无限逼近你所设定的那个理想目标。

AI的出现,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自身。

它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玄奥的命运、业力、修行,

其背后,可能都遵循着一套严谨的、可被理解的“算法”。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厂设置”,

但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立志”和持续的“自我训练”,

去重塑我们内在的“神经网络”。

这,或许就是生而为“人”,最伟大、也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