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毛选,焦虑内耗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用毛选心法从根源上解决焦虑内耗!

毛选中有一个能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焦虑和内耗的心法,叫“实事求是”。先问问屏幕前的各位,你们是不是都内耗焦虑,工作中可能因

毛选中有一个能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焦虑和内耗的心法,叫“实事求是”。

先问问屏幕前的各位,你们是不是都内耗焦虑,工作中可能因为领导或同事的一句话,反复纠结想来想去,感情里,对方无意间的一句话或一个行为,也会让你们心里翻江倒海,想做点计划干点事,也是想来想来,一直在琢磨,总觉得没准备好,无法展开。有不少人还特意去学一些反焦虑内耗的方法,但最后发现没用,该内耗还是内耗。

我们首先要明白,焦虑其实是我们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持续过度焦虑,就会变成内耗,这个过程会大量消耗我们的精力、心力,从而导致情绪上持续低落,行动上拖延不前,决策上反复纠结,自信上自我否定,身体上失眠食欲差。现在多数人内耗的原因,通常是对一些事未来的担忧,导致预想的太多太远,脑子里想的远远脱离实际,而且都是一些偏负面的空想,一旦这种空想和焦虑相互喂养,就会让我们更加焦虑,我们就直接陷进去了,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最终就会把想象中的担忧、万一当成了现实,越来越焦虑内耗,想的也越来越极端负面,注意力全在这方面,现实问题完全被搁置,其实如果站在旁观者角度看,他们这时候是属于用思考应对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

所以解决焦虑内耗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打破思考与现实的脱节,方法就是教员在毛选中所强调的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能让我们搁置对这个“万一”的臆测,把我们拉回现实,让注意力放在当下能做的事上,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我们开始行动,获得一些真实的反馈后,我们自然就不会再空想了。

我们都知道教员当时面对的压力困难比我们大多了,他肯定也焦虑,但为什么他能做到不内耗呢,就是因为他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他能将焦虑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而不是在情绪中空转。当年面对长征前的艰难局势,教员焦虑是必然的,但他可没陷入“能否成功”,“该不该去”,“失败了怎么办”的纠结中,而是将精力都集中在分析客观事实上,“敌我的现实情况如何”,“可行的路线有哪些”,“哪条路线才有真正的生机”,最终基于这些扎实的现实分析,决定转向贵州,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更大灾难,这个过程就是实事求是。

有人可能会问,实事求是的意思不是,说实话、要务实的意思吗,怎么到这里就这么复杂了?是的,现在多数人理解的实事求是过于表面,教员讲的实事求是远不止是一种品质,更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从“客观实事”出发,通过“调查研究”去“求”出内在规律,最终用以指导行动。

“实事”就是客观事实,指的是在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情况,它关注的不是“我认为怎么样”,而是“现在实际是什么样”。(好比上面说的教员,在长征前分析的敌我兵力地形物资等客观数据)。“求”就是研究、探索,这是一个关键的动词,指的是“调查、研究、实践”这一系列主动动作,要注意,它可不是被动等待来的,而是主动出击去获取来的,(这也和我们之前内容讲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意思一样)。“是”就是内在规律,事物内部的、稳定的、本质的联系,就是“规律”,它不是我们一拍脑袋的想法,而是通过“求”从“实事”中发掘出的可靠结论,(这和我们以前讲的通过实践发现真理一样)。

接下来,我们举个例子,看看如何用‘实事求是’这三步来破局。寅灿是一个十年经验的设计师,利用空闲时间做了一个知识分享类账号,最初他的视频都是一些短平快的热点内容,如3分钟学会高级排版、5个让你工资翻倍的设计技巧。但三个月过去,账号整体数据还是不好,流量上不去,粉丝也上不来,评论区互动也很少,这时候他开始焦虑内耗了,心里面想的都是,是不是平台给我限流了,是不是我的内容不够好,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自媒体,这样下去就做不成了,还要不要继续做下去?脑子里始终都是这种想法,吃饭也没胃口,睡也睡不好,正常工作也受影响,精力全都浪费到情绪空想中,行动力严重下降。

但他还想要继续做下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停下来用实事求是心法对目前情况进行一次彻底的“诊断”。第一步,找准“实事”,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中的“实事”,目的是把脑子里模糊的焦虑,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待解决的事实问题。他拿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分成两栏,左边写现在的客观事实,右边写脑子里的空想,右边的空想就是上述我们说的那些,左边客观事实,经过分析他发现:从数据角度看,虽然视频流量低,但如果是涉及“企业logo设计规范”的内容,整体完播率都远超于其他视频,其次互动方面,虽然留言很少,但能留言提问的都出现在较专业的视频下,提的问题都是专业问题,最后他又分析自己,他的个人优势是十年企业品牌设计经验,不是追热点。

基于上述客观分析,他有了一个假设,就是他的目标用户可能不是追求快餐知识的大众,而是需要体系化专业知识的职场设计师或创业者。于是他决定暂时先不写以前那种热点短平快的内容了,先围绕自己擅长的“企业品牌设计”领域,制作一期深度长视频,详细讲解一个真实项目的完整设计流程,目的不是要爆款大流量,而且验证一下“这样的深度内容能不能吸引来真正有需要的用户。”这个步骤就是第二步,求的步骤,用最小化行动验证假设,接下来第三步就是找到是,从真实反馈中总结规律。视频发布后,数据上看,播放量没怎么涨,但粉丝转化率明显提高了很多,而且评论区还出现了大量高质量讨论和询问,从这个结果,他总结了两个规律:价值规律:对于知识IP,为用户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深度价值”远胜于“流量热度”;IP规律:个人品牌立足于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做真实的自己”比“模仿他人”的长期回报高得多。

基于以上实践验证后的规律,寅灿进行了战略调整,从追热点转向专业系列内容,内容就围绕他的真实项目经验展开,心态上他也不在为流量焦虑,现在更关注用户满意度和转化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例完整展现了如何通过“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到行动验证再到总结规律)来打破内耗闭环,从最初通过实事,回归现实,客观分析数据,尊重数据,认清自身优势,又通过第二步求,来最小化实验(发布深度视频),主动去获取真实反馈,最后找到了是,从反馈中总结出可持续的创作规律和商业模式。

同时这套心法也让我们的思维,完成了一次根本的转变,从“事情本该如何”的臆想里,转变到了“事情实际如何”的现实中,就是说我们要尊重现实,无论现实多不完美,我们都要先看清它、接纳它,而不是逃避或抱怨,其次是相信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答案就是在路上”,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行动的反馈,而非空想,最后是拥抱变化,我们需要将计划和预期视为可调整的“假设”,而非必须僵化执行的“命令”,当反馈不如预期时,我们能平和地调整方向。

​最后,希望各位看完后,都能够掌握这套心法,这样在未来面对任何不确定性,都能保持内在的清醒与稳定,并将焦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