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50万书法大奖6强解剖:展览体习气太重,是实力登顶还是标准失衡?

陈洪标|撰稿50万书法大奖6强解剖:展览体习气太重,是实力登顶还是标准失衡?▲上图为90后赵毅当90后书法家赵毅的名字在

陈洪标|撰稿

50万书法大奖6强解剖:展览体习气太重,是实力登顶还是标准失衡?

▲上图为90后赵毅

当90后书法家赵毅的名字在直播镜头前被高声宣读,1500字隶书作品以“零差错”斩获50万特奖时,弹幕瞬间被“碾压中书协”“逆袭神话”刷屏。

▲上图为90后赵毅获特奖作品。

这场号称“史上最严”的书法评审,将山西小伙赵毅、非会员周鹏程等六人推向流量巅峰,也让“中书协会员集体翻车”成为年度书法圈最大谈资。

▲上图为90后赵毅书法作品

但当我们拨开“90后逆袭”的戏剧化外壳,审视这场评选的真相时,一个问题愈发刺眼:书法艺术的竞技场,究竟是在选拔大师,还是在制造标准化考试机器?

六强实力解剖:虽功力深厚但“展览体”习气太重

若抛开“中书协翻车”的喧嚣滤镜,本届六强选手的功底确实经得起推敲。

▲上图为90后赵毅书法作品《毛泽东 沁园春 雪》

赵毅的登顶绝非偶然。这位90后书家以八尺整纸《录李慈铭跋三不朽图赞》应战,1500余字笔笔到位,结体如汉碑般端严,线条却暗藏流动的韵律。

▲上图为周鹏程

更难得的是,在“一字之差即淘汰”的死亡标准下实现零差错,其控笔稳定性堪比精密仪器。这位曾创造“双体进京国展”奇迹的年轻书家,用作品证明:真正的实力派无需头衔加持。

▲上图为周鹏程获优秀奖作品

非会员的逆袭者同样亮眼。从初评54名跃居亚军的周鹏程,作品糅合汉隶的雄浑与江南笔墨的灵秀,章法疏密如园林布局;伍剑的简帛书风在厚重中透出灵动,被赞“无硬伤有韵味”;周良军则以汉碑为基,墨色层次如古琴泛音。即便是风格化的任伟与清雅的张俊峰,也展现出对传统的深度消化能力。

▲上图为周鹏程作品

中书协会员的溃败恰成最佳注脚。直播镜头前,多位会员作品因“起字写错”“章法混乱”被当场拿下,暴露出行业痼疾:部分人沉迷头衔光环,却荒废了“日课三千”的硬功夫。当非会员占比超95%的入展名单公布时,“唯作品论”的公正性得到印证——这场赛事至少证明:书法的尊严,终究要靠笔墨说话。

▲上图为伍剑获优秀奖作品

但也有网友犀利指出:六强作品虽功力深厚,却多偏向稳妥的“展览体”。赵毅的恢弘巨制固然令人震撼,但若对比其行书作品中的洒脱气韵,此次参赛作更像精心校准的“书法工程”;周鹏程作品被批“创新不足”,伍剑的简帛书风也被指“安全牌”。

▲上图为伍剑获优秀奖作品

严苛评审的双刃剑:回归传统还是扼杀灵性?

“一字误写即淘汰”“52字短文因错字出局”的极端标准,看似是对书法基本功的庄严捍卫,实则暗藏艺术评判的深层危机。

当评委用放大镜扫描每个字的点画结构时,书法艺术正悄然滑向“应试化”深渊。

▲上图为伍剑作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逻辑对评选的异化。直播镜头刻意聚焦“逆袭”“翻车”桥段:评委皱眉摇头的特写,淘汰作品时的叹息声,非会员晋级的掌声——这些都化作流量数据飙升的燃料。

▲上图为周良军

当网友为“90后碾压中书协”的剧情欢呼时,真正的艺术讨论被淹没。某直播间点赞最高的评论竟是:“比选秀还刺激!”,何其悲哀?书法评选的本质,竟沦为身份反转的真人秀。

▲上图为周良军获优秀奖作品

这场看似“回归传统”的严苛评审,实则暴露书法界的世纪困惑:技与艺能否用分数量化? 当52字作品因一字之错被废,我们失去的可能不是一幅有瑕疵的作品,而是一个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怏然自足”的鲜活灵魂。

▲上图为周良军作品

破局之道:跳出零差错的思维囚笼

书法评选要突破作秀困局,必须重构“技”“艺”“人”的三角平衡。

技法标准需设置弹性空间。文本审读零差错可作为基础门槛,但终评应引入“艺术感染力权重”:允许小幅度的字法失误,重点考察作品的气韵连贯性。若苏轼《寒食帖》中的误字涂改参加此类评审,恐怕连初选都难以通过——而这恰恰是“天下第三行书”的生命律动所在。

▲上图为任伟获优秀奖作品

评委结构亟待多元化。本届评审团队以实践派书家为主,缺少理论研究者和艺术批评家的视角。若能增设“创新性评审组”,鼓励如任伟改造金农体的大胆尝试,或可避免高分作品沦为技术复刻品。

▲上图为张俊峰获优秀奖作品

直播呈现更需去娱乐化。镜头不必追逐“逆袭”的戏剧冲突,而该聚焦专业解读:用动态笔迹分析展示赵毅的绞转笔法,用分屏对比周鹏程作品与《礼器碑》的渊源。当观众看懂“一波三折”的线条为何胜于“平拖直过”,评选才真正完成美育使命。

结语:笔墨尊严不在热搜,而在时间

赵毅的50万大奖值得掌声,但比奖金更珍贵的,是他案头浸透墨渍的日课纸;周鹏程的逆袭值得喝彩,但比排名更动人的,是他二十年临池不辍的孤寂。当流量狂欢退潮,那些真正“能说话的作品”自会在书法史上找到坐标——正如《张迁碑》的方劲古拙穿越千年仍令人屏息。

▲上图为本文作者、百米长卷书家陈洪标展览作品草书《毛泽东长征》

下一次评审,我们期待看到的不是“零差错神话”,而是一幅敢让“错字”化作表情的佳作,一位宁可落选也不复制展览体的勇者。唯有如此,“碾压中书协”的标签才会失效,因为书法的尊严,终将由笔墨本身定义。

本文系【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由百米长卷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画评论家陈洪标撰写,其出版个人著作20部,代表作有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徐芒耀的油画世界》等,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