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砥柱——西晋名将周访的荆襄传奇

太康十年,寻阳城外,十五岁的周访跪在父亲周敏墓前,将一抔黄土洒在坟头。“父亲,孩儿今日便要前往洛阳了。您生前常说,我周氏

太康十年,寻阳城外,十五岁的周访跪在父亲周敏墓前,将一抔黄土洒在坟头。

“父亲,孩儿今日便要前往洛阳了。您生前常说,我周氏虽出自寒门,然志节不可夺。孩儿定当光耀门楣,不负您的期望。”

身后的老仆递过一柄长剑:“公子,这是老爷生前佩剑,望您随身携带。”

周访接过剑,手指抚过剑鞘上斑驳的痕迹。这把剑跟随父亲平定过吴国,见证过晋室一统。如今,他要带着它去往更大的天地。

洛阳初鸣

初入洛阳的周访,寄居在族兄周玘府中。时值八王之乱初起,京城暗流涌动。

一日,周玘忧心忡忡地对他说:“赵王司马伦专权跋扈,恐生变故。你既通兵法,不如暂避锋芒,前往荆州投奔山简将军。”

周访却道:“乱世方显英雄本色。弟愿留在洛阳,静观其变。”

果然不久后,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伐赵王。周访趁机向齐王献上破敌之策:“赵王虽掌禁军,然不得人心。若派奇兵夜袭其营,必可一举破之。”

齐王采纳其计,果然大败赵王。战后论功,齐王欲授周访官职,他却婉拒:“访年轻识浅,愿再历练。”

他深知,八王之乱不过刚刚开始。

荆襄砥柱

永兴二年,流民首领张昌在江夏起事,聚众数万,连克数郡。

时镇南将军刘弘镇守襄阳,急召僚属问策。周访时在刘弘幕府,出列道:“张昌乌合之众,其势虽大,其心不齐。若以精兵击其要害,必可一战而定。”

刘弘大喜:“计将安出?”

周访道:“访愿率千人,直取江夏。”

众将皆惊。参军劝道:“张昌有众数万,以千人击之,无异以卵击石。”

周访慨然:“用兵在精不在多。张昌新得江夏,立足未稳,正宜速击。”

他率精兵昼夜兼程,趁夜突入江夏。张昌果然措手不及,仓皇出逃。周访乘胜追击,终在竟陵将其擒获。

此战之后,周访名声大振。刘弘握其手叹道:“非周郎,荆襄危矣!”

杜弢之乱

建兴三年,杜弢率领流民在湘州起事,势如破竹,直逼荆州。

时任荆州刺史的陶侃与周访合兵讨伐。两军在沔水对峙。

陶侃忧心道:“杜弢骁勇,其众十倍于我,如之奈何?”

周访献计:“杜弢虽众,然粮草不继。我观天象,三日内必有大雾。可趁雾袭营,纵火烧其粮草。”

果然,三日后大雾弥漫。周访亲率死士,潜入杜弢大营。他命士兵四处纵火,高声呐喊:“官军大军到了!”

杜弢军不知虚实,自相惊扰。周访趁乱直取中军,与杜弢交手。战不数合,一箭射中杜弢坐骑,生擒敌酋。

战后,陶侃感叹:“周将军神机妙算,侃不如也。”

华轶风云

建兴四年,江州刺史华轶不服琅琊王司马睿号令,举兵自立。

司马睿命周访讨伐。众将皆以为华轶势大,宜缓图之。

周访却道:“华轶虽据险要,然不得人心。若速击之,其内部必生变。”

他率军直扑豫章,与华轶对峙于城下。华轶登城喊道:“周将军何故相逼?若肯罢兵,愿分江州而治。”

周访厉声回答:“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华使君若肯归顺,访必保全性命。”

是夜,华轶部将冯逸果然秘密来降,愿为内应。次日,周访发动总攻,里应外合,大破华轶。

此战平定,周访威震江南。司马睿亲自致书慰劳:“将军之功,虽方叔、邵虎不能过也。”

王敦之忌

太兴元年,司马睿即位,建立东晋,周访受命镇守襄阳。

此时,大将军王敦渐露不臣之心,唯独忌惮周访。

一日,王敦派人赠送玉带、宝刀,试探周访心意。

周访将玉带悬于堂前,宝刀赐予部将,对使者说:“周访受国厚恩,唯知尽忠报国。此等玩物,非武人所好。”

王敦闻之,暗自切齿,却不敢轻动。

周访知王敦必反,暗中整军经武,储备粮草。他对儿子周抚说:“王敦若反,我当率襄阳之众,顺流而下,直取武昌。你等需谨守家训,勿负国恩。”

襄阳遗恨

太兴三年,周访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王敦闻讯,暗喜道:“周访既死,吾无患矣。”

病榻前,周访召部将嘱以后事:“我死之后,王敦必反。你等当谨守襄阳,保境安民,以待朝廷大军。”

又将儿子周抚叫到跟前,指着墙上的荆州地图说:“襄阳乃天下咽喉,守之则江南安,失之则社稷危。你兄弟当以死守之。”

是夜,周访溘然长逝,年六十一。襄阳军民闻之,无不痛哭。

余音

周访死后,王敦果然举兵反叛。其部将甘卓犹豫不决,周访之子周抚致书曰:“先父在日,常言将军忠义。今若从逆,他日何面目见先父于地下?”

甘卓得书,遂决意讨伐王敦。

后来,周抚继承父志,与弟弟周光共同镇守荆州,成为东晋屏障。时人感叹:“周家父子,真荆襄之砥柱也。”

史臣评曰:周访起自寒微,终成栋梁。观其平定张昌、讨灭杜弢、智擒华轶,可谓智勇双全。更难得者,身处乱世而忠心不贰,权臣当前而节操不移。若非早逝,王敦之乱或不敢发。诚为东晋开国第一名将。

在门阀林立的东晋初年,这位出身寒门的将领,以其忠诚与勇毅,为摇摇欲坠的晋室撑起了一片天空。他镇守的襄阳,成为江南政权最坚固的北方屏障,也为后来“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