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路过浦东农村某爿工整农田,见大片的芦苇丛,思绪随之飘远,那些遥不可及的童年记忆仿佛犹在昨日般鲜活。
芦苇,浦东方言中,人们习惯称之为“本地芦头”。我出生的九十年代,芦苇是农村常见草本植物,其多生长于水边。秋风起,老宅附近芦苇丛中成片的芦花随风飞扬,如蒲公英般,自由且飘零。
那时年纪小,记忆中的芦苇荡,不似《诗经》中描绘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般凄清,而是与端午相关的一些无忧的童年记忆。
记得,每年端午节前,大人们总会去河边摘一竹篮芦叶,用来包粽子。芦苇叶片比较小,大人们挑挑拣拣,选出相对宽大的芦叶。一般一只粽子,需三至四片芦叶相叠,方能包裹出大小适宜的三角形状。
每当大人们在灶间包粽子、煮粽子,忙得不可开交时,我们这群八、九岁的小孩也闲不住,常常是偷摸跑去附近的芦苇丛中摘芦叶,制成一些简易玩具。
芦叶制的玩具,印象中最简单的就是芦叶喇叭。我们只需要挑一片相对宽厚青翠的芦叶,将其螺旋状卷成一个空心的锥形喇叭模样,再将多余的叶尖穿进叶缝中,确保芦叶喇叭不会散掉,至此一个简易的芦叶玩具便制成了。
此外,芦叶风车,我们浦东当地人称之为“芦叶转铃”,也是当时很多小伙伴喜欢制作的一种玩具。起风的天气,制成的芦叶风车,可在风中快速转起来。
如今,趁写此文之际,再次去制作那些芦叶相关的玩具,忽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所幸,这份与芦叶相关的情感并未随时光消逝。每逢端午佳节,家人们依旧会赶回老宅,去河边摘芦叶,选芦叶,备馅料,包粽子,煮粽子。那片片自带草本清香的芦叶,包裹着糯米的香甜温润,也包裹着记忆中的那些细微绵长的幸福。

/原创 勿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