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快评:流量异化下的新闻伦理缺失:从报道“王俊凯”到专访郭美美

文:cc孙聪颖这一定是当红小生王俊凯(Karry)最困扰的一天——一个与其同名的普通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竟被部分体制

文:cc孙聪颖

这一定是当红小生王俊凯(Karry)最困扰的一天——一个与其同名的普通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竟被部分体制内媒体大张旗鼓地报道。

全国非法集资案件数量庞大,非公众人物的涉案事件本无全民传播的公共价值。

即便要聚焦明星违法相关议题,在嫌疑人阶段,也应该有模糊表述,例如吴某凡等。

但涉事媒体偏偏刻意回避“同名”这一关键信息,拿着明星姓名做噱头制造误导性传播,这场刻意为之的“碰瓷式报道”,不仅让明星无端躺枪,更撕开了媒体行业伦理失守的残酷真相——在流量焦虑的裹挟下,部分媒体早已将“真实”“责任”等核心准则抛诸脑后,沦为单纯收割注意力的工具。

近年来,“传媒专业无前途”的论调在张雪峰等博主的放大下持续发酵,其背后并非行业本身的价值枯竭,而是部分从业者的自我放逐。

从红星新闻为郭美美“假意悔过”提供流量背书,到各类“标题党”“虚假关联”报道泛滥成灾,媒体行业的公信力正在被一次次伦理失范反复消耗。在市场化竞争与流量考核的双重压力下,“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正在主导舆论场的逆淘汰,而守住新闻伦理,既是媒体行业的自救之道,更是其重塑社会价值的核心命题。

双重失范:从虚假关联到流量背书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根植于对真相的坚守与对公共利益的敬畏,但这一底线正在被流量逻辑持续侵蚀,两起极具代表性的事件,正是伦理失守的典型代表。

“王俊凯”报道的荒诞之处,在于其完全背离了新闻传播的基本逻辑。涉事媒体明明知晓当事人只是与明星同名的普通人,却刻意模糊这一关键信息,用明星姓名作为传播爆点,通过制造虚假关联收割点击量。

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对新闻伦理的三重践踏:

违背真实性原则,将完整事实裁剪为流量附庸;

违背人文关怀原则,既无端损害同名明星的名誉权,也未对普通涉事者的身份进行必要保护,让其后续生活陷入困境;

更违背公共利益原则,以无意义的炒作挤占优质信息空间,破坏网络信息生态的良性循环。

无独有偶,红星新闻对郭美美的专访,则呈现了另一种伦理失守的典型范式。2019年郭美美首次刑满释放后,红星新闻为其推出专访,镜头前的她声泪俱下忏悔“愿放弃一切回到最初”,成功塑造出“浪子回头”的悲情形象,一度误导不少公众。

但事实很快打脸,她借媒体曝光收割热度后,迅速回归炫富炒作的老路子,2021年因销售含有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糖,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上海铁路运输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

作为具备国企背景的新型主流媒体,红星新闻本应承担起真相核查与价值引导的责任,却未能对郭美美的“悔过”进行深入核实,反而放大其刻意营造的情绪叙事,背离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对真相负责是第一准则”的核心要求。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类专访报道违背了“传播伦理预防伤害原则”——郭美美的过往行为早已严重违背公序良俗,其拜金价值观曾对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红星新闻的主动曝光不仅为其提供了流量背书,更让不良价值观获得再次传播的渠道,本质上是对社会责任的漠视。

两起事件虽形式不同,却共享着同一套畸形逻辑:当流量成为衡量报道价值的唯一标准,真相、责任与公共利益,便都可以被牺牲。

逆淘汰危机:“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

如果说单个媒体的伦理失守是个案,那么其背后催生的“黑红也是红”舆论逆淘汰机制,则正在让整个传播生态变得畸变——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反而成为流量变现的捷径,进而扭曲社会价值导向。

在这一机制下,“争议即流量”“丑闻即红利”成为部分主体的行动指南,甚至连TCL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深陷其中、自毁口碑。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之一,TCL国际化起步早、品牌积淀深厚,本应成为坚守商业伦理、传递正向价值观的行业标杆,但其旗下雷鸟创新高调签约深陷负面舆论漩涡、职业公信力饱受质疑的网红王自如,这一操作绝非偶然,恰恰暴露了整个TCL集团在品牌传播上的致命缺陷:没有章法、没有底线、没有标准。

面对争议人物,集团既无明确的合作审核机制,也无对品牌价值观的坚守,反而将“越有争议越有流量”奉为传播逻辑,对旗下品牌的不当操作视而不见、默许纵容。

这种将流量噱头置于企业伦理和品牌声誉之上的短视行为,不仅拉低了TCL的品牌格调,更向市场传递了“劣迹争议可变现”的错误信号,作为行业龙头,如此带头违背传播伦理、追捧争议人物,直接扰乱了健康的传播生态,成为推动畸形舆论生态的帮凶。(详情见:王自如欠债何以达到一个小目标?雷鸟能否成为他的应许之地?)

除此之外,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孟羽童从公开“互撕”到突然“重归于好”,一场明显的流量剧本反复收割公众注意力;中石化出轨事件的女主角,转头就想借着丑闻开启直播带货,将个人丑闻转化为商业利益;百万粉丝网红符某(网名航某)婚内出轨粉丝并诞下非婚生女,经法院二审判决需支付抚养费,却在内部讲话中毫无悔意地宣称“塌房不算大事,起码又火了一把”,最终被抖音平台永久封禁。(详情见:孟羽童回答!离开了董明珠,流量密码在哪儿?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流量异化已让“丑闻变现”成为一条成熟的投机链条,而媒体的推波助澜、企业的盲目追捧,正是这条链条得以顺畅运转的关键环节。

这种逆淘汰的危害,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大:

其一,消解伦理底线。当“越争议越走红、越出格越获利”成为常态,传递出的信号便是“伦理道德无关紧要,能博流量就是王道”,这无疑会侵蚀社会公序良俗的根基;

其二,加剧价值观扭曲。问题网红的“流量价值”本质是畸形泡沫,但其背后隐藏的规则意识淡薄、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一旦经正规媒体放大、企业追捧,便会向社会广泛扩散,尤其对青少年群体产生误导;

其三,挤压优质内容生存空间。当“撕逼”“负面”“碰瓷”主导传播风向,那些关注社会民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深度报道反而被边缘化,最终导致舆论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伦理失守直接引发了公众对媒体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双重信任危机。

近年来“媒体专业无前途”的论调之所以能广泛传播,张雪峰等博主的负面评价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核心原因正是部分媒体人、企业经营者自己乱了初心——新闻本应以真相为圭臬、企业本应以责任为底色,可现在有些媒体、企业眼里只有流量,把新闻、品牌传播当成了单纯逐利的工具。

久而久之,行业公信力、企业美誉度一点点被透支,“媒体无价值”“企业无底线”的偏见也就越来越深。而抖音等平台对出轨举报者、网红符某的直播封禁行为,则从侧面证明:抵制畸形流量并非无章可循,关键在于媒体、企业是否愿意主动坚守底线。

疏解焦虑:伦理重建与机制革新

面对流量焦虑带来的生存困局,媒体行业的自救绝非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需要在伦理坚守与机制革新中找到平衡点,主动走出“唯流量论”的误区,用专业价值重塑行业尊严。

同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应摒弃“黑红变现”的短视思维,重拾社会责任底色,与媒体共同守护健康的传播生态。

将“真实与公共性”锚定报道核心,是媒体破局的根本。真实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公共利益是报道的价值根基。

面对可能引发误解的事件,深耕事实细节、厘清逻辑链条,远比刻意制造关联博眼球更有意义;面对争议人物,聚焦其行为本质与社会警示意义,而非过度放大情绪叙事。

媒体需要清醒认知,真正能沉淀为公信力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专业内容——就像深度调查报道对社会问题的推动、公共事件中理性客观的舆论引导,这些才是媒体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而非转瞬即逝的流量峰值。

以机制革新优化行业生态,为伦理坚守提供土壤,是破局的关键路径。

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是:平台取消阅读量、点赞数等即时流量数据的公开显示,或许能有效消解媒体、企业的流量焦虑。

从逻辑来看,流量数据“隐身”后,媒体可从“逐点击量”的短期博弈中抽离,企业可从“追争议热度”的短视操作中清醒,转而共同关注内容与合作的长期价值、社会影响。

当传播效果、品牌曝光无法用数字即时量化,媒体更可能回归新闻本身,企业更可能聚焦合规经营与正向价值传递,让流量成为优质内容、良性合作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追逐的目标。

构建“责任共同体”凝聚行业共识,是破局的重要支撑。

媒体应主动摒弃“唯流量”的考核导向,建立以“真实性、专业性、公共性”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坚守伦理的从业者获得更多认可;企业需重塑价值导向,建立清晰的品牌传播标准与合作审核章法,将社会责任纳入合作决策、品牌传播的核心考量,拒绝为争议劣迹主体“站台”,以实际行动践行正确价值观——尤其是TCL、格力这类行业龙头,更应正视自身品牌传播的底线缺失问题,纠正旗下品牌的不当操作,建立健全传播伦理规范,用负责任的经营行为引领行业风气。

平台与行业协会可协同发力,通过设立伦理红线、开展专业培训、推广正向案例等方式,引导媒体、企业形成“向善才会红、守规才长久”的共识。

市场化转型、企业发展不是放弃伦理的借口,真正成熟的媒体、负责任的企业,既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也能在价值坚守中赢得社会尊重。

媒体的公信力、企业的美誉度堪称“易碎品”——它们靠无数次严谨的调查、客观的叙事、负责任的经营慢慢积攒,却可能因一次急功近利的伦理失守、一场短视的争议炒作,便碎得彻底。

从“王俊凯”同名事件里刻意模糊的关联炒作,到郭美美专访中不加甄别的流量背书,再到TCL旗下品牌对争议人物的盲目追捧,每一次对底线的妥协,都是在透支整个行业的集体信任,也在给“媒体无前途”“企业无底线”的论调添砖加瓦。

流量本是优质内容、出色品牌传播的自然回响,不该成为绑架新闻初心、企业责任的枷锁。

当媒体不再把点击量当作唯一追求,企业不再把争议热度当作流量密码,而是共同沉下心来做有深度、有温度、有责任的报道和市场行为,再加上平台机制的适度革新,才能真正打破“唯流量论”的困局。

这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媒体行业、企业发展的生存刚需——唯有守住伦理底线、重拾责任初心,才能重新赢回公众的信任,摆脱负面标签,真正成为社会信任的“压舱石”。

部分内容撰写于2025年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