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特朗普对TikTok“真香”了?从喊打喊杀到我也要用这脸变太快!

“因为我要用啊。” 当特朗普面对记者关于TikTok的追问,轻飘飘甩出这句话时,当年那个高举“国家安全”大棒、誓要将其封

“因为我要用啊。” 当特朗普面对记者关于TikTok的追问,轻飘飘甩出这句话时,当年那个高举“国家安全”大棒、誓要将其封杀的铁腕形象瞬间崩塌。短短几年,从“致命威胁”到“日常必备”。

这出反转大戏,与其说是对一款App的重新评估,不如说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与利益的现实演绎:当政治需要时,国家安全可以成为武器;当利益攸关时,威胁论调也能秒变“童言无忌”。

“拖”字诀玩到飞起,封杀令沦为总统橡皮图章?还记得拜登离任前给TikTok套上的“紧箍咒”吗?2024年4月那份“不卖就禁”法案,本意是给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剿画上句号。然而,剧本到了新主角特朗普手里,彻底被改写了。今年1月20日,重返白宫第一天,他就大手一挥:“急啥?先缓75天!” 这“缓刑”如同开了闸:4月4日,“再续75天!”;6月17日,“再加90天!”。三次延期,行云流水,硬是把国会立法的严肃性,拖成了总统个人意志的“橡皮图章”。

更绝的是7月4日,他高调宣布“收购基本谈妥,即将磋商”,吊足了全世界胃口。结果呢?说好的“7月7日或8日”磋商杳无音讯,所谓的协议石沉大海。封杀?雷声震天;执行?雨点全无。TikTok依旧在美国街头巷尾刷得飞起,而那道悬顶之剑,仿佛成了特朗普手中随意伸缩的玩具。这“拖”功,堪称政治行为艺术的巅峰。

“小孩玩具论”背后:竞选金主秒变“真香现场”?特朗普为何对TikTok“手下留情”?答案就藏在他自己的话里,也写在2024大选的数据中。当他说“TikTok在我竞选中帮了大忙”时,这绝非客套。彼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山头几乎被民主党垄断,特朗普阵营在舆论战场步履维艰。

然而,马斯克的Twitter和TikTok的横空杀出,成了他逆风翻盘的“数字奇兵”,尤其精准俘获了海量年轻选票,一举扭转乾坤。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岂能不报?于是,曾经危言耸听的“数据安全威胁”,在利益天平上迅速失重。听听他如今的说辞:“都是年轻小孩在玩,信息泄露算个啥?”、“比这严重的问题多了去了!”、“禁了太浪费,价值巨大不如分杯羹!”从“国家安全卫士”到“商业价值信徒”,这脸打得啪啪响。

所谓的“威胁评估”,在看得见的政治红利(年轻选民支持)和诱人的商业蛋糕(TikTok创造的巨大价值)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这哪里是认知改变?分明是实用主义对原则的彻底碾压!

双标困局:中国制造“真香”,中国软件“有毒”?特朗普对TikTok态度的戏剧性反转,撕开了美国对华科技政策“双标”的华丽外衣。一方面,他轻描淡写地将TikTok的数据风险归结为“小孩玩意”,另一方面却无法解释:为何同样是源自中国,工厂里轰鸣的中国机器、商店里琳琅的中国商品,就不构成同等甚至更大的“安全威胁”?

他自己都承认:“我们很多东西都是中国造的。跟那些相比,TikTok根本就不叫事儿。” 这无异于亲手戳破了“国家安全”叙事下的巨大泡沫。

TikTok真正的“原罪”,或许并非技术风险,而是它作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征服全球(用户超21亿)、甚至压制本土巨头(如Instagram)的现象级应用,所代表的文化输出和软实力崛起。这触碰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打压TikTok,更像是披着安全外衣的市场保护主义,目的是遏制中国在数字时代的话语权。然而,当执行者本人都在利益驱动下“真香”时,这种基于意识形态的围剿,显得格外苍白和虚伪。法规沦为政治工具,所谓的“威胁”标准,全看总统手机里装不装、竞选用不用。

TikTok的“美国惊魂记”仍在连载,特朗普的“拖”字诀和“真香”定律能护它多久?这场闹剧早已超越了一款App的存亡,它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所谓“国家安全”,有时不过是利益博弈的华丽借口;所谓法规铁拳,也可能在权力任性下化为绕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