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借助1V1产品诈骗4.69亿 ,主犯被判十年 ,公会和主播这些红线碰不得!

4.69 亿充值流水背后,是无数男性用户的 “恋爱梦碎”;十年有期徒刑的判决书中,藏着所有直播从业者必须读懂的法律红线。

4.69 亿充值流水背后,是无数男性用户的 “恋爱梦碎”;十年有期徒刑的判决书中,藏着所有直播从业者必须读懂的法律红线。

近期有媒体报道,河南南阳中院的一份二审裁定书(2025)豫 13 刑终 53 号)引起了直播行业的震动。曾在婚恋平台做过客服的李某,带着 “经验” 开发四款 1V1 交友 APP,通过公会招募主播用虚假身份诱骗用户充值,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十年三个月。

今天我们就扒开这个案件的细节,给所有直播公会和主播敲一记警钟:那些看似 “赚快钱” 的套路,可能早已埋下牢狱之灾的伏笔。

诈骗 4.69 亿的 “套路”

直播行业是否似曾相识?

李某的操作模式堪称 “诈骗教科书”,而其中不少环节与当下直播公会的运营逻辑惊人重合:

第一步:搭建 “钓鱼” 平台

李某开发的四款 APP 暗藏三大 “坑”:男用户位置实时暴露且不可改,女主播却能随意修改定位营造 “同城假象”;男用户聊天送礼要充值,女主播不仅免费聊天,收礼分成还能提现,甚至买礼物成本仅为男用户的 1%;女主播能一键群发搭讪信息,男用户却连主动打招呼的功能都没有。

第二步:公会牵头 “剧本杀”

公会带着女主播批量入驻后,统一培训 “恋爱话术”:用网红头像伪装成 “单身辣妹”,谎称 “找同城对象” 主动搭话,聊到暧昧时就以 “解锁微信”“见面约会” 为诱饵,催促用户刷礼物、充会员。

第三步:全链条分赃,投诉就 “退款封口”

用户充值的钱按比例分给平台、公会和主播,一旦有人发现被骗投诉,客服就用话术安抚,实在压不住就退部分钱 “息事宁人”,继续收割下一波。

最终,这个持续数年的骗局累计充值4.69 亿元,主犯李某虽退缴 1200 万违法所得,仍难逃十年以上重刑。

别侥幸!这些角色都被追责了

很多人觉得 “法不责众”,但这个案子里,从老板到客服一个都没跑:

平台负责人(主犯):李某作为核心策划者,被判 10 年 3 个月,罚金 20 万。法院认定他明知主播在诈骗,却通过功能设计 “推波助澜”,是整个犯罪链条的 “发动机”。

技术人员(从犯):开发违规功能的冉某、吕某,虽没直接骗钱,仍被判 3 年缓刑,罚金 2 万。判决书明确指出,他们 “按指示开发的差异化消费功能,为诈骗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客服(从犯):处理诈骗投诉的张某,仅工作半年就获利 1.44 万,最终判 1 年 6 个月缓刑,留下案底。法院认为她 “明知用户被诈骗,仍用话术掩盖,属于共同犯罪”。

公会和主播:虽然裁定书没详细列出具体判决,但明确将其定性为 “直接实施诈骗的从犯”。要知道,本案中大部分诈骗资金都是通过主播的 “表演” 骗来的,量刑绝不会轻。

直播行业的 “死亡陷阱”

你踩了吗?

这个案子撕开的不仅是交友 APP 的黑幕,更给直播公会和主播敲响了警钟。以下这些常见操作,可能已经游走在犯罪边缘:

1. 人设造假 + 剧本诱导

用虚假身份(比如谎称 “离异单亲妈妈”“创业失败女青年”)博同情,再按剧本演绎 “刷到 10 级灯牌就奔现”“礼物凑够 999 就能加微信”,本质上和案例中主播的 “虚假搭讪” 没有区别。

2. 公会统一培训 “骗赏话术”

有些公会专门编写《高转化聊天手册》,教主播 “怎么忽悠大哥连续刷火箭”“如何用暧昧话术套牢用户”,甚至规定 “每天必须诱导 3 个新用户充值”。这种有组织的诱导行为,一旦被查实就很可能被认定为 “共同犯罪”。

3. 平台功能 “藏猫腻”

比如某些直播平台设置 “贵族用户才能私信”“礼物刷到一定金额才能看主播联系方式”,甚至默许主播修改定位假装 “同城”。这些设计和案例中的 “差异化消费功能” 一样,可能被视为 “诈骗工具”。

4. 投诉处理 “和稀泥”

用户投诉 “主播骗钱” 时,公会不是严查,而是用 “退部分礼物钱”“送几张优惠券” 敷衍了事。这种 “掩盖行为” 在法律上可能被认定为 “帮助犯罪持续进行”。

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公会和主播要注意合法合规直播

别等警察上门才想起合规!建议注意一下几点:

1. 主播人设 “三实原则”

真实身份、真实职业、真实婚恋状态,尤其要杜绝 “虚构悲惨经历”“伪造经济状况” 等行为。公会签约时必须核查身份证、学历证等原件,留存备案。

2. 礼物消费 “透明化”

禁止用 “刷礼物解锁福利”“等级达标才见面” 等话术绑定消费,平台应公示礼物分成规则,且用户充值金额需有明确退款渠道(比如 未成年人退款)。

3. 公会管理 “去套路化”

立即销毁所有 “诱导刷礼物话术手册”,培训内容要存档备查,发现主播有诈骗嫌疑必须第一时间停播并上报平台。记住:纵容主播诈骗,等于公会给自己 “埋雷”。

4. 全员法律培训

别让员工觉得 “我只是打份工”。技术人员要知道 “违规功能不能做”,客服要清楚 “诈骗投诉必须上报”,主播要明白 “假人设骗赏可能坐牢”。

结语:

李某在案发前曾经历过平台涉诈被查,却仍铤而走险,最终 “二进宫” 被判是十年三个月。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现在直播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每个直播间的摄像头,都可能成为庭审现场的证据;每笔异常的打赏流水,都可能变成定罪量刑的依据。别让 “一夜暴富” 的幻想,变成 “十年铁窗” 的现实。守住法律底线,才能在镜头前站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