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天降横财1.65亿!智利一公司错发330倍月薪后员工失联!

一、事件始末:330倍月薪的“乌龙转账”2022年5月30日,智利食品巨头CIAL公司因财务系统故障,误将1.65亿智利
一、事件始末:330倍月薪的“乌龙转账”

2022年5月30日,智利食品巨头CIAL公司因财务系统故障,误将1.65亿智利比索(约123万元人民币)转入一名办公室助理的账户,而该员工实际月薪仅50万比索(约3700元人民币)。这笔金额相当于其330个月工资,近乎其27年总收入。当事人最初主动上报异常,承诺退还资金,公司也启动了退款流程。

二、离奇转折:承诺退款后携款“蒸发”

三天后,剧情突变:该员工通过律师提交辞职信,随后清空银行账户并彻底失联。CIAL公司多次联系无果,发现款项已被转移,其住址与社交踪迹全无。公司随即以“挪用资金”和“盗窃”罪名报警,要求追究刑责(最高可判540天监禁),并启动了长达三年的法律追讨程序。

三、法院判决:败诉争议与责任倒置

2025年9月,智利圣地亚哥法院作出颠覆性裁决:驳回刑事指控,认定员工行为属“未经授权的收取”而非盗窃。关键判决依据有二:

公司过错:员工曾主动报告错误,但CIAL未及时冻结账户或采取强制措施止损;

法律要件缺失:盗窃需证明“主动获取意图”,而款项为公司主动支付,员工初始无侵占故意。法院裁定员工无需退款或承担刑责,公司仅能通过民事途径追偿。

四、法理与道德:争议背后的撕裂

法律逻辑差异智利法院以“程序正义”为核心,强调企业需为自身过失担责,刑事手段不能弥补管理漏洞。对比中国《民法典》第985条,类似事件必然定性为“不当得利”,须全额返还;若数额巨大且拒不退还,可能构成侵占罪。道德困境尽管判决合法,员工携款失联违背诚信原则。尤其对年收入不足500万美元的CIAL而言,损失近乎年利润的25%,引发公众关于“合法与否即正当”的伦理拷问。

五、企业管理启示:止损机制比诉讼更重要

本案暴露企业内控的致命短板:

技术层面:财务系统缺乏大额转账二次验证;

应急层面:知悉错误后未在黄金72小时内冻结账户;

法律层面:过度依赖刑事追责,忽视民事救济效率。企业应建立“错付响应机制”:即时账户冻结、限时退款协议、电子化流程监控,避免将技术失误升级为法律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