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平木镇东庄村驻村工作队:三年试验结硕果 “小拱棚”有“大钱景”

8月6日,凤县农行派驻平木镇东庄村轮换的第一书记孙龙博到岗,在村经过短暂的交接以后,工作队员张新华带领原第一书记杨清与现

8月6日,凤县农行派驻平木镇东庄村轮换的第一书记孙龙博到岗,在村经过短暂的交接以后,工作队员张新华带领原第一书记杨清与现任第一书记孙龙博来到试验田,张新华说道“今年是我们第三年试验“小拱棚”,成效显著,这是我们驻村四项职责‘推进强村富民’在东庄村落地见效的关键举措,也是杨书记最放心不下的事,孙书记要握好接力棒,一如既往支持咱村把‘小拱棚’发展好,及时梳理总结经验做法,把‘小拱棚’做成‘大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小拱棚”是一种作物促早栽培技术,在地膜栽培种子以后以竹条或玻璃钢支架作为骨架,再覆盖薄膜进行二次保温,“小拱棚”好像菜苗头顶的一把拱形“保护伞”,因此被村民形象的称为“小拱棚”,能够人为调节气温和地温,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缩短蔬菜生长周期,促进农作物提前上市,提高产品价值。

“截止目前这1.3亩架豆已经卖了近9000元!放以前想都不敢想。”东庄村村民聂金明望着自家地里饱满的架豆,笑得合不拢嘴。这份喜悦的背后是凤县农行派驻平木镇东庄村驻村工作队历经三年试验,倡导推广的“小拱棚”架豆种植方法结出的硕果。经过实地试验,这套种植方法可以避免东庄村因海拔高造成的春季低温冻害带来的影响,且有“投入少、易管护、收益高”的特点,为村民铺就了一条实在的增收路。

直面难点:三年摸索找准“药方”

东庄村是凤县的“东大门”,毗邻太白县,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耕地多为零散小地块,春季低温冻害频发,传统露地种植蔬菜往往“靠天吃饭”,要么因霜冻减产,要么上市晚、卖不上好价钱。“地块小,大型机械设备用不上;没有完备的水肥设施,旱情导致菜苗长不大;霜冻一来,苗就蔫了一半”驻村工作队刚到村时,村民的抱怨道出了传统方法种植蔬菜的难题。 2023年起,工作队联合村“两委”开始“寻方问诊”,他们查阅资料、走访周边种植能手,发现“小拱棚”种植可有效抵御霜冻,且适合小地块操作。一开始村民不相信,觉得搭棚子费钱又费事。为了打消顾虑,老党员聂金民身先士卒,做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道与工作队搞起了“试验田”。

精耕细作:“小拱棚”藏着“大讲究”

3年试验中,杨清和张新华把种植到收获的全流程细节以及每一步操作都记在“小拱棚架豆生长履历本”上。每年春分过后,正是种植的最佳时机,3月下旬,旋地、铺地膜,2人就能完成前期准备;随后2人栽种、4人搭建拱棚——500根玻璃纤维杆做支架,700米拱棚膜覆盖,成本可控且材料耐用(支架理论可用8年,薄膜能用3-5年)。 生长期的管护更是省心,4月上旬种子发芽,出苗率高达99%,高温时只需适当放风;4月底5月初施肥,并且结合气温取消或覆盖薄膜;立夏过后完全拆除棚架收起薄膜,插上新竹架引导攀爬,中途除草施肥,做好日常管护,6月中下旬就能迎来第一茬豆角上市。

成效说话:“小地块”种出“高收益”

今年的试验田数据成了最有说服力的“活广告”。从3月26日旋地播种,到6月23日首茬采摘,小拱棚架豆不仅避开了春季霜冻影响,更因上市早抢占了市场先机。截止8月13日,1.3亩地已持续采摘6000余斤,总收入近9000元,远超传统露地种植的收益。“比起传统种植,既不用天天盯着,又能防霜保墒,上市还比别人早半个月,能卖个好价钱,平均到每一年‘小拱棚’材料费多投入400元,却能每亩地增收2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低风险、高回报”聂金明算了笔账。投入少、没技术门槛,管护跟种普通庄稼差不多,老百姓一学就会。村民们的态度从“观望等待”变成了“主动学”。如今,村里已有群众陆续进行了解,打算明年跟着种。“小拱棚”架豆种植的成功,证明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小拱棚”架豆承载的不仅是藤蔓的生长,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下一步,东庄村驻村工作队将对3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完善,编制种植技术手册,组织村民培训,同时继续做好销售渠道开拓。随着这套“接地气、能复制、可持续”的增收模式在镇村推广,必将让“小拱棚”成为推动强村富民的“大产业”,在广袤乡村绘就“户增收、村提效、镇发展”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