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山西兴县以 “杂粮之乡” 的名号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这里的每一粒谷子、每一颗荞麦,不仅是滋养生命的食粮,更是镌刻着地域文化基因的载体。从古老的耕作技艺到现代的文化表达,兴县始终以杂粮为纽带,守护农耕文化根脉,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路径,让 “杂粮之乡” 的文化魅力穿越时空、焕发新生。

兴县的农耕文化,深植于与自然共生的传统耕作智慧之中。作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兴县先民根据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与地理条件,摸索出一套适应杂粮生长的独特耕作体系。“轮作倒茬” 的种植方式,既保证了土地肥力的可持续利用,又降低了病虫害风险,让谷子、高粱、苦荞等杂粮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精耕细作” 的田间管理,从选种、播种到除草、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对作物的珍视。在兴县的乡村,至今仍能见到老一辈农民使用传统的耧车播种、连枷脱粒,这些延续百年的农具与技艺,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农耕文化的活态见证。此外,与杂粮种植相伴而生的民俗文化,如播种时的 “祈丰仪式”、收获后的 “尝新节”,将对自然的感恩、对丰收的期盼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独具兴县特色的农耕文化习俗。
在保护的基础上,兴县更注重农耕文化的创新表达,让传统融入现代生活。近年来,兴县以 “杂粮 + 文化” 为思路,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旅、创意产业相结合,打造多元化的文化产品与活动。举办了中国・兴县杂粮面食文化节,便是农耕文化创新表达的典型代表。文化节上,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杂粮面食技艺展演,如兴县传统的 “抿尖”“擦尖” 制作展示,还有以杂粮为原料的创意面食设计大赛 —— 厨师们用小米面、荞麦面制作出造型各异的面点,将传统面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同时,文化节还设置了农耕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参与磨面、制作杂粮馒头,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农耕的乐趣。此外,兴县还开发了一系列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以传统农具为原型设计的钥匙扣、印有杂粮图案的布艺手包、记录农耕谚语的笔记本,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实用的生活用品,让农耕文化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如今的兴县,不仅是 “中国杂粮之乡”,更是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从传统耕作技艺的守护到现代文化载体的打造,从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到文化节上的动态体验,兴县以杂粮为媒,让千年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未来,兴县将继续深化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推动杂粮文化与文旅、教育、创意产业深度融合,让 “杂粮之乡” 的文化名片更加亮丽,让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