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月22日,中美自日内瓦会谈结束后首次进行了通话,通话中双方一致认为,中美关系对两国人民都至关重要,美国希望与中国保持通话渠道
自家院里拆墙补路,谁捡了意外的便宜?
特朗普的税改法案在美国国内国会可谓险象环生,依靠微弱优势勉强通过。
该法案不仅延续了特朗普上次执政时的减税政策,更削减了拜登对清洁能源产业的补贴,直接打击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等绿色政策。
预算收紧后,联邦资金更多地用于军事和边境墙建设,医疗、食品券和新能源项目的预算相应缩减。
这下美国国内可就炸了锅。支持的人拍手叫好,说这是给国家重新打气。
反对的急得跳脚,担心老百姓日子更难过,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绿色能源项目得黄一大半。本来指望国家补贴的新能源产业,一下子前途迷茫起来。
可有意思的是,这股在美国自家院里搅起的风,飘着飘着,竟有点“肥水外流”的意思。
拜登政府砸钱搞绿色产业,明摆着是要在新能源、光伏、电动车这些赛道上跟中国掰手腕,最好能把中国压下去。
如今补贴一撤,这块市场,在一些人看来,不就等于间接又回到了中国手里?
名校大门说关就关,这是给谁送“助攻”
教育圈也地震了。特朗普打着“国家安全”和校园“反犹”的旗号,突然给哈佛大学下了死命令:不准招新的国际学生
已经在读的那几千个外国学生,要么赶紧转学,要么就等着被赶走。
这可把哈佛坑惨了,近七千个国际学生里,中国学生占了一大头,一千多人呢!
连欧洲某些王室子弟都未能幸免。
哈佛当然不干,直接指责这做法违法,还说这是特朗普在报复——谁让哈佛之前因为联邦资金被冻结、拨款被取消的事儿起诉过他们呢。
哈佛前校长萨默斯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痛骂这是“暴政”,还毫不客气地说,这简直是给中国送上了一份战略大礼。
想想特朗普上次当总统那会儿,针对华人科学家的那些歧视政策,不就逼得好几千顶尖人才卷铺盖走人,不少都回了中国或者去了别的国家嘛。
哈佛大学前化学系主任查尔斯·利伯的遭遇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因为跟中国高校搞科研合作被FBI盯上,最后心灰意冷离开美国,最近听说已经加入了清华大学。
这一桩桩一件件,难不成预示着全球人才要换个方向流动了?
大兵的矛头要转向?“老大”的焦虑藏不住了
与此同时,美国的军事和外交策略,似乎也在悄悄调整。先是传出消息,美国放弃了一个叫HALO的高超音速导弹项目。
更扎眼的是,华盛顿的智库圈子里,竟然开始公开讨论“第一岛链是不是非得包括台湾”这种敏感话题。
这不明摆着,美国有些军方和学术圈的人,可能已经觉得花了几十年心血打造的第一岛链,在中国日益增长的区域影响力面前有点扛不住了,没准儿已经在盘算着往所谓的“第二岛链”收缩了。
美国军方高层也不是没流露过对中国军事技术进步的担忧,比如中国歼10CE战机在模拟对抗中表现太亮眼,这些都让美国不得不重新掂量全球军事部署。
副总统万斯在海军学院毕业典礼上那番讲话,更是把窗户纸捅破了。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未来的海军军官们:“美国绝对主导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美国正面临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全方位的“严峻挑战”。
他回忆说,苏联解体后那段日子,美国确实是“天下无敌”,历届总统也都自信满满,觉得没人能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
可万斯话锋一转,强调今时不同往日了。
万斯这番“时代终结论”,听得各方心里五味杂陈。
普遍的看法是,这话倒是挺实在,反映出美国决策层对自家处境的焦虑,也算是无奈承认了美国没法再像过去那样当全球“老大”了。
万斯把这归咎于中俄等国的崛起,这种把自家问题往外甩锅的调调,在美国政坛倒是常见。
可要说起来,二战后美国长期在全球当主角,到处推销价值观和经政模式,甚至不惜动武。
从越南到伊拉克,仗打了不少,霸权没巩固住,自己反倒元气大伤,国际形象也跟着跌份。
万斯宣称要调整战略,不再瞎掺和别国的事儿,要聚焦美国核心利益,甚至说不再刻意提升“软实力”。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有分析说,这可不代表美国要放弃全球影响力,更不意味着它会对认定的关键地区撒手不管。
恰恰相反,霸权焦虑之下,特朗普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手段可能更直接,甚至会不择手段。
至于“软实力”,美国以前靠文化输出是挺管用,可这些年搞单边主义,国内矛盾又多,那套价值观在国际上早就不那么吃香了。
现在说不重视软实力,更像是对过去策略不灵光的变相承认,也间接认了在全球话语权竞争中压力山大。
而美国对“核心利益”的界定,从来都是弹性的,说白了还是围着自己的霸主地位转,这跟国际社会倡导的平等合作,能合拍吗?
当大洋彼岸政策摇摆不定的时候,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却越来越稳。
美国取消国内清洁能源补贴,客观上反倒让中国在这块儿的优势更扎眼了。
数据显示,全球光伏组件产量,中国连续十几年都是老大,全世界大部分光伏组件和风电设备都是中国造。
通过“一带一路”这些合作,中国不仅帮哈萨克斯坦建风电项目,给巴基斯坦的太阳能公园和埃及的大型风电场送去清洁能源方案,改善了当地民生,也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大事上,说话更有分量了。
反观美国,在绿色能源政策上反复横跳,之前还退了《巴黎气候协定》,把重心又转回传统化石能源,这让它在这方面的国际领导力大打折扣。
说白了,就算没有外部政策“送温暖”,美国想在短期内追上中国在绿色产业的积累,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而在人才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美国国内政策的调整,似乎也给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哈佛前校长萨默斯那句“给中国送大礼”的警告还在耳边呢,中国香港和澳门的高校马上就行动起来,公开说愿意接收受哈佛禁令影响的学生,还提供转学方便。
内地高校和企业也铆足了劲儿吸引国际顶尖人才。
面对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国表现得相当沉稳。
无论是顶住压力坚持气候变化目标,深化和发展中国家的清洁能源合作,还是在教育和人才方面积极布局,都显出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主动的姿态。
中国始终强调,中美关系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的发展不该由别人说了算。
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也早有判断:单极霸权长不了,“全球南方”国家正在集体崛起,世界多极化是大势所趋。
这种时候,中国需要的,是保持战略清醒,别被一时的外部风吹草动迷了眼,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
毕竟,历史这艘大船,从不因为哪个帝国的潮起潮落,就轻易改变航向。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