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爱情里的“作”:那些藏在任性背后的渴望

身边总有人在爱情里“作”:明明心里在乎得要命,嘴上却句句带刺;对方晚回半小时消息,就翻出陈年旧账闹脾气;好不容易约次会,

身边总有人在爱情里“作”:明明心里在乎得要命,嘴上却句句带刺;对方晚回半小时消息,就翻出陈年旧账闹脾气;好不容易约次会,却因为对方忘了带纸巾这种小事冷战到底。旁人看着觉得不可理喻,当事人自己或许也说不清——为什么越是在意,越要用伤害的方式相处?

就像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写的:“人的天性便是这般凉薄,只要拿更好的来换,一定舍得。”可那些在爱情里“作”的人,恰恰是怕被“舍弃”,才用看似拧巴的方式,拼命确认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

“作”的背后,往往是安全感的缺失。

从小被父母忽略的孩子,长大后总忍不住在爱情里反复试探:故意迟到看对方会不会生气,故意说反话看对方会不会当真,故意制造矛盾看对方会不会离开。他们像手里攥着沙子的人,越怕失去,攥得越紧,却不知道沙子只会漏得更快。

有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说,她接待过很多“作”到分手的来访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内心深处都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话——“你会不会像别人一样,最后也不要我了?”这种不安全感,让他们把“对方是否包容我的无理取闹”,当成了“是否爱我”的衡量标准。可爱情不是闯关游戏,没有人能一直消耗精力去应对无端的考验。

“作”的本质,是不懂得正确表达需求。

很多人在爱情里像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想要关心,却说出“你从来都不找我”;想要陪伴,却变成“你是不是更爱工作”;想要被重视,却演成“你根本不在乎我”。他们用指责和抱怨当武器,本意是想拉近彼此的距离,结果却把对方推得更远。

就像有人明明饿了,却对着端来饭菜的人说“怎么现在才给我吃”;明明冷了,却对着递来外套的人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穿得很丑”。这种扭曲的表达方式,本质上是不知道如何坦诚地说出“我需要你”。

“作”的根源,是对爱的认知错位。

总有人觉得,爱就是无限度的包容。对方越是纵容自己的任性,就证明越是爱自己。于是他们不断挑战对方的底线,用“他会不会离开”来验证“他有多爱我”。可爱情里的包容是相互的,就像弹簧,一味拉扯只会失去弹性。

曾见过一对情侣,女生总在吵架时说“你不哄我就是不爱我”,男生一开始次次妥协,直到某天累得说“我不是不爱你,是爱不动了”。其实,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迁就,而是“我懂你的脆弱,你也体谅我的疲惫”。把“作”当成衡量爱的标尺,最终只会让爱偏离原本的轨道。

说到底,爱情里的“作”,不过是渴望被爱却用错了方式。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背后,藏着的是“我怕失去你”的不安,是“我需要你”的期待,是“我想确认你爱我”的笨拙。

可爱情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谁能忍谁更久,而是能不能看清彼此的心意。与其用“作”来试探,不如学着坦诚:告诉对方你的不安,说出你的需求,让爱在理解里慢慢生长。毕竟,能温暖人心的,从来不是任性后的妥协,而是那句直接的“我在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