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逛完2025广州车展,聊聊辅助驾驶,自研和借力谁更靠谱?

逛完2025广州车展之后,最直观的感受不是新车颜值有多卷,而是辅助驾驶系统已经从可选配置变成了车企的必答题。不管是十几万

逛完2025广州车展之后,最直观的感受不是新车颜值有多卷,而是辅助驾驶系统已经从可选配置变成了车企的必答题。

不管是十几万的家用车,还是几十万的高端车型,展台销售都会介绍自家的智驾能力有多牛,而背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玩法,要么找专业供应商借力,要么自己埋头自研,这两种路线也在车展上呈现出不一样的热闹景象。

供应商模式:多快好省,加快智驾普及度

如果说自研是“闭门修炼”,供应商模式就是“抱团取暖”,车企找专业供应商买技术,不用自己从零研发。这就像咱们不想做饭时点外卖,省时省力还能吃到现成的,核心好处就是普及快、成本低。

这赛道里有两个关键玩家,一个是Momenta,堪称供应商里的走量王,合作了多达30家主机厂,搭载Moment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足足有130款,全球销量前十的车企里近七成都是它的客户。

之所以这么能打,靠的就是“数据飞轮”技术,搭载的车型越多,收集的数据就越多,算法迭代就越快,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很多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都愿意找它合作。

另一个则是华为乾崑智驾,合作车企有11家,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这些主流品牌都在列,搭载这套系统的车型达到31款。虽然在数量上不如Momenta,但它自带流量光环。毕竟华为的技术口碑摆在那儿,很多消费者一听到华为智驾,就默认靠谱,市场表现也是有目共睹。

就像问界、智界这些合作车型,上市就能大卖,鸿蒙智行“五界”43个月累计交付100W+辆,10月成交均价39万元,华为的智驾系统功不可没。

除了这两家头部玩家,卓驭科技也值得一提。虽然它合作的车企只有9家,搭载的车型也才20款,规模不算大,但胜在精准切入部分细分市场,成为不少中小车企的智驾选择。

供应商模式的核心逻辑很简单,车企不用从零研发,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供应商靠规模化合作摊薄研发费用,形成双赢。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十几万的家用车也能用上原本高端车才有的辅助驾驶功能,智驾的普及速度大大加快。

自研路线:量身定制,吃透自身车型

和供应商的“广撒网”不同,自研派走的是精耕细作路线,代表选手有小鹏的X-NGP、理想的AD Max和小米端到端HAD增强版。它们不依赖外部供应商,从算法到硬件适配,全靠自己打磨。

小鹏的X-NGP算是自研阵营里的老江湖了,深耕多年后,不管是高速还是城市道路的辅助驾驶,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城市NGP的路况应对能力,被不少车主认可。

理想AD Max则走的是实用主义路线,没有盲目追求复杂功能,而是聚焦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比如高速通勤、长途自驾时的疲劳缓解,功能不算最花哨,但胜在稳定、好上手。

小米的端到端HAD增强版算是后起之秀,靠着端到端技术,减少了传统智驾系统的模块拆分,反应速度和场景适配性更灵活。虽然搭载的车型只有SU7和YU7,但胜在和自家车辆的硬件、软件深度绑定,不会出现系统和车型水土不服的情况。

自研的最大优势智驾系统能精准匹配车型的硬件配置,比如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底盘的响应速度,甚至能和车机系统无缝联动。而且车企能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比如用户集中反映某条路段的辅助驾驶不好用,自研团队能针对性优化,这是供应商模式很难做到的。

两种路线孰优孰劣?

逛完车展不难发现,辅助驾驶行业没有唯数量论,也没有自研至上的说法。华为乾崑智驾ADS虽然装车数量不如Momenta,但依靠口碑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小鹏、理想这些自研品牌,虽然覆盖车型少,但用户忠诚度很高。

对车企来说,选路线要看自身情况,资金充足、技术积累深的,自研能打造核心竞争力;规模小、想快速上量的,找靠谱供应商合作更务实。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纠结哪种路线意义不大,更应该关注实际体验。

比如经常跑高速,就选高速辅助驾驶稳定的;常走城市拥堵路段,重点看城市NGP的成熟度。而且辅助驾驶不是一劳永逸,车企能不能持续通过OTA升级优化功能,很影响长期使用体验。不管是哪种路线,核心是该介入时能及时提醒,该辅助时能精准操作。

其实不管是借力还是自研,最终都是为了让开车更轻松、更安全。2025广州车展已经让我们看到辅助驾驶从拼参数向拼体验的转变,这对消费者来说,才是最实在的福利。未来不管是供应商阵营继续扩军,还是自研品牌持续突破,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