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安这片被石英片岩与麻片岩滋养的土地上,花生不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一部用香气书写的地方史诗。红安作家江长深先生的《香飘四季》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红安花生从盛唐至今的千年芬芳,让我们看见一粒小小花生如何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化记忆与生命哲学。
花生在红安的种植史,恰如一部微缩的农耕文明史。文中追溯至盛唐的乡间诗句"邻家老妪花生熟,半村娃儿绕膝前",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童趣与烟火气的场景。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学想象,更是历史真实的折射——红安花生自古便是乡土生活的核心意象。作者通过"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着个白胖子"的民间谜语,巧妙地将花生的生物特征与乡土智慧相融合,展现出劳动人民对自然馈赠的诗意诠释。红安特有的砂质土壤与通透地质,为花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生长环境,这种地理与作物的共生关系,正是中国农业文明"因地制宜"智慧的生动体现。
红安人对花生的情感,超越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升华为一种文化仪式。文章中描述的婚嫁习俗尤为动人:新郎家必须收到"颗颗圆、对对双"的花生,象征着圆满与成双;新娘带来的嫁妆中,那坛"色泽黄嫩,不糊不裂"的炒花生,经过"铺床铺床,喜气洋洋;花生红枣,落地成双"的古老彩词加持,成为婚姻神圣性的物质载体。这些细节揭示了中国传统婚俗中"以食为礼"的文化密码——食物不仅是营养来源,更是情感传递与生命祝福的媒介。大年夜围坐吃花生的场景同样如此,一粒花生在咀嚼中释放的不仅是香味,更是家族纽带与代际情感的凝聚。
花生在红安社会关系网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男婚女嫁少不了它,重大节日少不了它,人来客往少不了它"的日常习俗,到榨油坊里"声落杆起,撞杆如下山猛虎"的集体劳作,花生串起了红安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与日常交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榨油过程的描写——从选料到祭祀,从炒制到撞击,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劳动的虔诚。三位壮汉喊着号子撞击木楔的场景,既是体力劳动的展现,也是一种原始的艺术表达,体现了劳动人民将实用技艺升华为文化仪式的能力。这种"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交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迷人的特质之一。
《香飘四季》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它揭示了红安人对待花生的矛盾态度:"说吝啬就吝啬,这吝啬古已有之,一以贯之,谁都能理解,谁都能接受。说神圣即神圣,这神圣可以意会,可以言传,谁都会遵从,谁都会守望。"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态度,反映了中国农民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深刻理解——珍惜不是吝啬,而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节制不是匮乏,而是对生活品质的坚守。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红安人依然保持着对花生的"天赋神圣"与"最原始最朴素的尊重",这种文化韧性尤为珍贵。
文章结尾提到2013年红安花生成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传统生产进入规模化轨道,但红安人"骨子里仍然保持着老祖宗们对花生的那份天赋神圣"。这一转折点得恰到好处——它表明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地固守,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花生产业的发展没有消解反而强化了文化认同,这正是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的理想状态。
江长深先生通过一粒花生的四季轮回,实际上描绘了红安人的生命史与心灵史。从春日的嫩芽到秋日的收获,从婚嫁的喜坛到除夕的茶桌,花生见证了红安人从出生到婚嫁、从农耕到节庆的全部生命仪式。在这个意义上,《香飘四季》不仅是一篇散文,更是一曲献给土地与人民的深情颂歌,让我们在花生的芬芳中,嗅到了中华文化最本真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