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雪域高原上的奋斗者——记中国化学二化建劳动模范 王新岚

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大红柳滩,空气稀薄、寒风凛冽,最低气温可达-30℃,被视为“生命禁区”。王新岚毅然选择驻守于此

在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大红柳滩,空气稀薄、寒风凛冽,最低气温可达-30℃,被视为“生命禁区”。王新岚毅然选择驻守于此,以坚定信念扎根,用责任担当突破重重困境,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自2011年投身化建行业以来,他始终坚守一线,凭借出色能力和奉献精神,多次荣获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

迎难而上,勇挑高原建设重担

2023年9月,王新岚担任大红柳滩项目施工副经理、安全总监。该项目挑战空前:地处偏远,物资运输需翻崎岖山路,冬季常因暴雪封山;高寒缺氧让施工人员稍动即喘,机械设备频因低温故障;强紫外线灼伤皮肤,狂风常掀翻临时设施。面对难题,他坚定表示:“越是艰难,越要有人站出来!”

初到高原,王新岚深受高原反应折磨,头痛、胸闷、失眠接踵而至,但稍作调整便投入工作。他发现传统钢结构吊运方式在高原不稳定风力下极易危险,物资运输不及时也严重影响进度。为解决吊运安全问题,他和团队决定增加辅助牵引绳索,安排专人监测风力、调整吊运节奏。一次皮带通廊安装时突遇8级大风,他沉着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加固绳索、暂停操作,待风弱后继续,成功避免安全事故。同时,他多方协调优化运输路线、提前储备物资,保障了材料供应。

坚守一线,科学管理保进度

施工中,王新岚秉持“项目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的信念,深知高原环境复杂,需时刻掌握现场情况。针对低温下混凝土凝固难题,他引入“保温+促凝”方案,搭建保温棚维持温度,添加高性能早强剂加速凝固,破解质量与进度兼顾的行业痛点。他还建立精细化进度管控机制,坚持每日班组例会,运用动态跟踪与偏差预警系统,确保施工高效运转。

极端天气挑战不断。一次连续降雪导致基础施工进度滞后,王新岚连夜召集技术骨干商讨,决定增加施工人员、采用三班倒,同时搭建临时暖棚。经一周奋战,不仅追回工期,还超额完成部分任务。在他带领下,项目团队克服困难,进度稳步推进,多次提前完成关键节点,获业主方高度认可。

凝心聚力,打造高原钢铁团队

王新岚深知,项目成功既需科学“排兵布阵”,更要打造团结有战斗力的队伍。他鼓励团队参与决策,搭建畅通沟通桥梁,营造协作氛围,面对困难以身作则,与管理团队共克时艰。他重视队伍建设,以“传帮带”划分导师带徒小组,让老员工与年轻员工结对,共同完成任务、编制方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在他带动下,团队学习氛围浓厚,成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严抓安全,守护生命筑牢防线

作为安全总监,王新岚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结合高原特点,他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划分施工区域明确责任人,确保管理无死角。

针对高原施工特殊风险,他组织编写了《高原施工安全手册》,涵盖高原病预防、操作规范等内容,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通过案例分析等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与能力。他每天检查安全措施,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次检查中发现某区域防护栏松动,他当场要求停工整改,并召开现场安全教育会强调:“安全无小事,任何疏忽都可能酿大祸。”在他的严细管理下,项目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为工程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300万t/a采选工程项目,是王新岚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片“生命禁区”,王新岚以顽强毅力、无私奉献与团队一起创造着奇迹。他用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人生,成为化建行业楷模,激励更多人勇往直前。(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