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的高空,一架直升机悬停在百米高空,一名身着屏蔽服的作业人员乘坐特制吊篮,缓缓靠近500千伏的超高压线路。这是一场不容有失的“凌空手术”——直升机不停电检修作业正在紧张进行。
10月25日,国网蚌埠供电公司成功实施了皖北地区首次500千伏线路直升机不停电检修作业。两条关乎华东电网安全的能源动脉——500千伏怀店5386线与濉涧5341线,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完成了地线断股修补。
空中吊篮里,电力工人以毫米级的精准操作,守护着华东地区的电力大动脉。

01科技赋能,皖北电网检修的创新实践
此次直升机带电作业并非孤例,而是安徽电网智能化运维的延续。2024年4月18日,国网安徽电力在淮南潘集区首次采用“直升机绞车吊椅法”对1000千伏淮盱线淮河大跨越输电工程开展带电检修。
那条线路是皖电东送的重要通道,西起安徽淮南,东至江苏盱眙,全长196.66千米,是华东能源通道的关键一环。
此次在蚌埠怀远县开展的作业,涉及的两条500千伏线路是皖北电能输送的核心通道,也是华东电网“西电东送、北电南供”能源战略的关键枢纽。这些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蚌埠及周边城市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保障。
为精准排查隐患,国网蚌埠供电公司自8月起便应用无人机仿线飞行技术,对辖区超特高压线路导地线实施全方位带电检测。累计发现6处雷击地线断股隐患,其中怀店5386线与濉涧5341线两处隐患被列为重点消缺项目。
02从传统到创新,直升机作业的技术优势
传统飞车作业时,地线要承受作业人员和工具的重量,容易导致地线与下方带电导线距离不足。这种距离不足可能引发放电现象,威胁电网安全。
针对传统作业方式的局限性,国网蚌埠供电公司联合国网空间技术公司组建专项团队,创新采用直升机吊篮法作业。作业前,双方开展多轮现场勘察,精确测算线路参数、评估周边环境,优化确定起飞点与起吊点,编制形成标准化施工方案。
直升机带电作业具有快捷、高效、高生产率等特点,克服了传统带电作业方法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与传统作业方法相比,完成相同的工作量,直升机作业投入的人力更少,使作业人员暴露在强电场的时间更短,引发人身电力伤害事故的可能性也更小。
03协同创新,立体化智能运维体系的构建
此次作业期间,身着屏蔽服的作业人员进入特制吊篮,在直升机精准操控下抵达作业点。经过断股清理、打磨、预绞丝接续等工序,高效完成两处隐患消缺。地面指挥中心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全程管控作业流程,实现三方协同配合与操作零差错。
从起飞到完成两处断股修补,全程仅用2个多小时,比传统作业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这种效率提升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无人机检测+直升机/飞车消缺”协同模式已成为电网运维的新趋势。2023年1月4日,国网金华供电公司开展了全国首次“直升机+无人机”双机协同带电作业,使以往3个多小时的作业耗时降至40分钟,效率提升近80%。
这种多机型协作模式不仅应用于检修作业,也扩展到了电网工程验收领域。2022年1月13日,甘肃电网建设事业部首次采用“直升机+无人机”验收模式完成中兰铁路甘肃牵引站33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竣工验收,针对人工验收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国网安徽电力在探索智能化运维技术方面不断前进。2023年5月,在全省首次应用“无人机+小飞人”方式开展不停电带电作业,为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提供保障。作为蚌埠供电公司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近三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
截至目前,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已通过“无人机检测+直升机/飞车消缺”协同模式,完成全部6处雷击隐患修复。未来,电网运维将更加依赖这种立体化、智能化的创新模式。
从人工爬塔检修到直升机“凌空手术”,从停电维护到不停电作业,安徽电网的运维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共同守护着华东地区的电力大动脉,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着坚强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