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十四五”时期平安浙江建设情况。

五年来,浙江衡量社会安全状况的核心指标全面向好,“大平安”建设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安全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三,持续走出了经济上行和各类案事件下行的双曲线,具体呈现出五大显著亮点:
群众盼什么就干什么。过去五年,浙江始终将群众需求置于首位,开展多领域专项治理,在打击黑恶、电信诈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以及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等方面成效显著,社会安全稳定态势良好。2024年浙江省每十万人命案发生数比全国平均数低17.05%。是全国命案发案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同时,浙江在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上成果斐然:2021年至2024年,累计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8.22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2.1万名,追赃挽损47.82亿元,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从2020年的峰值到2024年的新低,下降了61.10%。还主动承办了缅北果敢明家等重大电诈专案,对明家犯罪集团39人依法提起公诉,对明国平等11人一审宣判死刑,树立了以雷霆之势铲除电诈“毒瘤”的鲜明导向。
保安全与保民生同向发力。数据显示,仅2024年浙江就平稳举办了1380场次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和重大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等活动,让世界透过浙江这个“重要窗口”看到“中国之治”的美丽风景。背后的依托来自浙江创新常态化除险保安机制,出台全国首个《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第三方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五年来完成超5万件评估,按要求完成风险评估的决策事项无一出现涉稳事件,还率先启动“社会风险评估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工作;另一方面,浙江推出“智能、无感、动态、和谐”安保模式,首创亚运数字专用车道建设,采取“无感”查控、省内“24小时最多检一次”等举措,最大程度降低重大活动对民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亚运会开幕式结束时全场超7万人40分钟有序离场获全网盛赞。
法治营商环境和执法司法公信力全国领先。作为经济大省、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坚持以法治手段解决社会治理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出台了《浙江省平安建设条例》《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同时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抓手,重塑基层行政执法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吸引了大量企业选择浙江作为案件管辖地。五年来,浙江省公平竞争环境满意率高达95.9%;企业和群众对行政执法的综合满意度分别达到93.1%、94.6%,行政执法满意度位列全国第一。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年来,浙江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治理体系,推进“枫桥式站庭所”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成功化解大量矛盾纠纷。同时拓宽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形成“诸暨红枫义警”“桐乡乌镇管家”等一批平安志愿者品牌,打造“村社智管家”“浙里兴村治社”等一批好用叫好的应用场景,开展系列平安建设活动,群众知晓率、参与度持续提升,近五年浙江连续位居平安中国建设考核前列,11个设区市全面通过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验收。
数字赋能带动平安法治建设。五年来,浙江高质量完成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提质增效全国唯一试点任务,推动全省刑事案件办案时限下降29.4%,执法司法问题源头发生率下降35%以上。深化应用“检察+”协同共治平台、“公安大脑”“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等数字化场景,推行线上“一网通办”与线下“一站服务”相结合的便民服务模式,“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浙里快处”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受到群众好评。浙江数字法院建设成为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蓝本。
下一步,浙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和制定平安浙江建设“十五五”规划,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