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姐妹众多,长夜漫漫,她们都做什么呢?
理论上讲,应该丰富多彩。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做法最典型。
每天晚上,林黛玉除了休息之外,主要就是写诗。薛宝钗则不同,每晚要做针线。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对两人夜间生活进行了对比。
林黛玉当晚写的《秋窗风雨夕》。薛宝钗应该如往常一样做针线。对于薛宝钗的夜间生活,记录的非常详细: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林黛玉什么事也不做,最多就是写写诗;薛宝钗是雷打不动,天天做针线。
但是林黛玉却觉得自己过得不如薛宝钗。
这点是在薛宝钗劝林黛玉保养身体,林黛玉心存感激后说出的心里话:
“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宝姐姐,我怎么能跟你比?你有妈,有哥哥,家里有房有地,在贾府也就是借住,不花他们一分钱,想走随时能走。而我呢?啥都没有,吃的用的每一分钱都是贾家的,那些下人怎么可能不在背后讨厌我?”
林黛玉所说,明里暗里都透露自己过得不如薛宝钗。
无所事事的林黛玉为何会觉得过得不如天天干活的薛宝钗呢?
首先是做事的心情不一样。
薛宝钗做针线,那是心甘情愿,甚至很快乐。
她一直信奉的理念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觉得女孩子认识太多字反而不好,应该多把心思放在针线家务上。为此还专门教育过林黛玉。
所以,她晚上点亮灯做女红,是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内心是充实和安宁的,甚至有点“我今天又完成了目标”的小成就感。
而林黛玉写诗呢?那基本是“自虐”,而且是“一个人的自虐”。
她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这些名篇,每一首都是在孤独、感伤时候写出来的。写诗对她来说,不是兴趣爱好,而是排解内心巨大愁苦的唯一出口。诗写得越好,说明她心里越苦。
一个做得开心,一个写得伤心,感觉自然不一样。

其次是性格不一样,一个像“水泥”,一个像“烟花”。
薛宝钗的性格,用王熙凤的话说就是“一问摇头三不知”。事不关己,绝不插手,看不准的事情,绝不发表意见。这种性格让她在复杂的贾府里,像个稳固的堡垒,谁都伤害不了她。
林黛玉则相反,她像一颗“烟花”,心直口快,情绪都写在脸上。刚刚与薛宝钗交好,就把窝在心里的话一古脑说出来。
一个人沉默不语,一个率真脆弱。表现出来自然不一样。
当然,最核心的是不同处境决定着不同心态。
两人虽然都是荣国府的亲戚,但薛宝钗“自带干粮”。她有母亲薛姨妈、有哥哥,薛家自己有房子、有土地、有买卖。她在贾府住着,是情分,经济上完全不依赖贾府。今天想走,明天就能打包离开,非常自由。
用现在的话说,她就像个在亲戚家借住的“独立投资人”,腰杆子硬得很。
而林黛玉呢?她是真正的“孤女”。父母双亡,家产不明,吃的每一粒米,用的每一张纸,都是贾府提供的。她等于是完全依附在贾府这棵大树上,没有半点自主权。她没法“想走就走”,因为她根本无处可去。
这种经济上的不独立,带来了精神上的极度不自由。她敏感多疑的性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逼出来的。她时刻都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别人在嫌弃她。
所以,林黛玉羡慕薛宝钗,表面上是羡慕她有家人、有产业,实质上是羡慕她那份“独立的底气”和“说‘不’的自由”。
最终是内心不一样,一个有希望,一个没盼头。

薛宝钗心里是充满希望的。在贾元春和王夫人等人的帮助下,她不仅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对未来的婚姻充满了希望。针线活虽苦,但用一针一线缝补出来的未来,让她心里有期待。
林黛玉是没有盼头的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让她对宝玉没信心,对未来没期盼。
所以,薛宝钗活的有劲,林黛玉活的无奈。哪怕她每天晚上闲着写诗,也会觉得不如做针线的薛宝钗过得好。
人生在世,最大的活法就是有希望。
薛宝钗的做法,值得学习!
林黛玉的活法,值得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