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莫迪挑明了,直接针对中方?演讲呼吁14亿国民:抵制任何外国商品

近日,印度莫迪对着沸腾的人群举起一尊象头神像,眉头紧皱:“看看这些外国来的神像,连眼睛都睁不开!”台下爆发出混杂着笑声与

近日,印度莫迪对着沸腾的人群举起一尊象头神像,眉头紧皱:“看看这些外国来的神像,连眼睛都睁不开!”台下爆发出混杂着笑声与欢呼的声浪。

这是他在故乡发表演讲的戏剧性一幕。

紧接着,他呼吁14亿国民立即停止购买任何外国商品,要求商贩下架进口货物,誓言要在2047年实现完全“经济自立”。

莫迪从何得来的自信?此举又是想要整什么新活?难道莫迪要重现印巴冲突未战,便宣布胜利的闹剧吗?

抵制外货的底气

就在莫迪演讲前两天,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高调宣布:印度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GDP突破4万亿美元。

总理办公室迅速将这一“里程碑”归功于莫迪执政11年的政绩,宣称从2014年全球第十跃升至如今地位。

然而多家国际机构的数据揭示出不同图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显示,日本2024年实际GDP为4.026万亿美元,而印度本财年预估值为3.909万亿。

摩根士丹利更警告,美国拟对印度征收27%的额外关税,可能导致其GDP增速下滑0.9%,所谓“第三大经济体”目标可能只是镜花水月。

更深的矛盾隐藏在光鲜的总量之下。

当莫迪宣称印度将成为“发达国家”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该国2024年人均GDP仍徘徊在2500美元左右,不到发达国家门槛(2万美元)的八分之一。

而且根据2023的报告分析显示,印度的贫富差距极大,完全就是金字塔型收入格局,底层贫民占据总人口50%,中等收入人口占据总人口40%。

更加荒谬的是,金字塔尖的1%富人手中握有印度40%的财富。

显而易见,贫富差距、分配不均,经济衰弱一直在困扰这个所谓的第四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劳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等与世界严重脱节,人类发展指数在金砖国家里都属于不屑一顾的那一行列,世界排名第130名。

自然,印度还有远近闻名的特色:卫生糟糕,女性地位极低,封建等级思想深入骨髓,社会治安岌岌可危。

难道这就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实力吗?

不管国际如何嗤之以鼻,至少莫迪是自我感觉良好,也正是依仗这第四大经济体的底气,才让莫迪直接抵制外国商品,开启闭关锁国的新道路。

捉襟见肘的现实

莫迪要求商贩“不计利润”拒售外国货的指令,迅速燃烧印度的各行各业。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晴天霹雳,毕竟印度原本营商环境就苛刻的要死,属于是政府吃肉,商户舔碗。

之前原本就是苟延残喘,面对外国对本国高关税商品毫不理睬的困境,再加之特朗普立起的关税壁垒,已经是穷途末路。

现在莫迪再将外国商品关在国门之外,可以说对于新时代来说是大退一步。

举个例子,印度一家家电小商户手中的最简单的电视遥控器,里面65%的零件来自我国,他的商店里也都是我方的产电路板、韩国的显示屏和美国芯片。

即便莫迪手中的象头神像,其塑料原料、电镀颜料甚至模具机械都依赖进口。

印度一名汽车高官透露:“若真切断供应链,印度75%的汽车生产线将在两周内停工。”

尤其是印度要与我国进行贸易脱节,那将是摧毁性的打击。

2024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达创纪录的992亿美元,我国商品占据其进口总额的15%以上。

从洒红节的彩色粉末到排灯节的LED灯串,从抗疟疾药物原料到太阳能电池板,中国制造已深度融入印度民众的日常生活。

其实莫迪能做出这种事情,已经很难在国际上再掀起波澜,毕竟他的抽象行为已经非常之多。

而这次莫迪如此激进,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考量。

据资料显示,2025年初地方选举中,人民党在三个农业大邦失利,急需转移民众对失业率攀升(实际达8%,远超官方3%数据)的关注。

其次,据印度储备银行内部文件显示,政府试图以千亿贸易逆差为筹码,换取我方在稀土出口和技术转让上的让步。

最后就是莫迪在印巴冲突受挫后,需要通过强硬姿态向西方展示其“印太战略关键支点”的价值,所以才会派使团宣传自己的伟大胜利。

但是,这种逆向操作能否拯救莫迪的危机?

吹嘘的行为艺术

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在简报中警告:若严格执行抵制令,智能手机价格将暴涨40%,纺织品涨价25%,直接推高通胀率3-5个百分点。

而且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数据显示,非正规经济吸纳了全国80%劳动力,这些日薪工人对商品价格波动极为敏感。

不仅如此,莫迪在演讲中也多次涉及种族言论,以此煽动民族情绪,调动爱国情绪,以达到抵制外货,支持国货的目的。

对于这种行为,国大党议员高拉夫·戈戈伊直言:“总理的言论将加剧种族偏见,我们花了二十年推动的包容政策可能毁于一旦。”

回想起莫迪的种种政策,除了让印度民众深陷水深火热的苦难之外,似乎许多都是像自我吹嘘,自我夸赞。

2014年莫迪首次推出“印度制造”计划时,西方媒体曾欢呼“中国替代者诞生”;2020年“自给印度”运动封禁数百款我方APP时,印度也预言“供应链将加速转移”。

结果,2023年中国仍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1362亿美元;2024年超半数印度家庭仍购买我方商品。

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收入,贸易往来已经将彼此成为不可割断的一部分,这种深层的黏性最明显的就是产业协作。

印度塔塔集团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锂电池来自宁德时代,其软件系统则由中印工程师联合开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宗义指出:“印度经济界其实清楚,封杀中国制造等于自断发展经脉。”

这种认知使印度财政部最终选择折中方案——放宽“生产关联激励计划”的中国技术人员签证,同时维持对邻国投资的严格审批。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学者也非常无奈,表示:“莫迪的2047年愿景像空中楼阁,但民众的2047分钟生计才是真正考题。”

结语

自莫迪登台以来,其一直学习西方世界,把我方当作主要敌人,进行定向模仿和针对,想要抢占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市场。

不仅如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莫迪也是积极主动的当作西方世界在亚洲地区的急先锋,却又保持一丝傲气,不仅剑指我方,还要炮轰西方。

值得一提的是,莫迪的路线全世界都清楚得很。

莫迪想要先在各方面超越我国,从而从亚洲到国际完全替代我国的重要性,然后再傲然立于东方,与西方世界对抗。

显然,这种印度式自信在他人眼里看来,就是一个粉墨登场的小丑。

抵制外国商品,针对我方,属于故步自封,甚至是向着旧时代倒退,势必要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