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你的草书为啥总飘着?看看王铎怎么用“绞转”把线条写出钢筋感的

好,朋友们,咱今天不聊虚的,就来实实在在唠一件宝贝——王铎59岁时写的《草书赠沈石友卷》。说句实在话,你要是觉得草书就是

好,朋友们,咱今天不聊虚的,就来实实在在唠一件宝贝——王铎59岁时写的《草书赠沈石友卷》。说句实在话,你要是觉得草书就是拿着笔胡乱画圈,那可真冤枉古人下的苦功夫了。王铎的这件作品,那可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极致,规矩都在心里,狂放全在纸上,里面的门道深了去了。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专门从写法技巧上看看,这位书法大师到底厉害在哪儿。你先看这整篇字的第一感觉是啥?是不是觉得满纸烟云,龙飞凤舞,气势逼人?但这股子“气势”可不是靠写得快、写得野出来的。恰恰相反,王铎的底子,是扎扎实实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一路来的,笔笔有来历,字字有根基。他的狂草,是建立在极度纯熟的行书和小草技法之上的。这就好比一个顶尖的武林高手,所有看似随心所欲的招数,其实都暗含着最正宗的内功心法。所以咱学草书,可别一上来就想飞,先得把行书的基本路数走稳了,王铎这条路子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那具体到笔尖上,王铎的功夫是怎么体现的呢?最突出的就是他对于“中锋”和“侧锋”的运用,简直是出神入化。中锋行笔,线条就圆润厚实,像钢筋一样有弹性,掰都掰不弯;侧锋取势,笔画就显得爽利峻峭,姿态特别丰富。你仔细去瞧帖子里那些长笔画,尤其是在转折的地方,他常常是中锋、侧锋瞬间转换,了无痕迹。手腕子那一点点细微的抖动和按压,力度、速度的变化,全在这根线里藏着呢。这可不是光靠激情就能写出来的,这是几十年练就的、对手里这支笔绝对掌控的自信。说到线条,就不得不提他另一个看家本领——“绞转”。这词儿听着可能有点专业,说白了,就是笔杆不像我们平时写字那样直来直去,而是在行进中带着微妙的旋转,像拧麻花一样,但动作非常小,全在手指手腕的配合。用这个技法写出来的线条,质感完全不一样,是“圆”的、是“涩”的,感觉能掐出水份来,饱满而富有张力。你对比一下有些人写草书,线条扁、薄、滑,那就是笔在纸上直白地拖过去,缺了这“绞转”的功夫。王铎的线,是你盯着看久了,会觉得它是有生命、在呼吸的。光有笔法还不够,字怎么写好看,结体是关键。王铎在这个卷子里,把字的“敧侧”之术玩到了巅峰。“敧侧”就是故意让字东倒西歪,打破平衡。但你发现没,他的字虽然个个看似不稳,但整篇看下来却稳如泰山。奥秘就在于,他让上一个字向左倒,下一个字可能就向右倾,它们在动态中相互支撑、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平衡。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身体左右晃动,但总体是稳定的。这种处理方式,让整篇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动感,完全没有板滞的感觉。单个字精彩了,把它们串成行,编成篇,就是章法的学问了。看王铎的草书卷,你的眼睛会被他牵着走,为什么呢?因为他用“字组”来引导你的阅读节奏。经常是三五个字一气呵成,笔意紧紧相连,形成一个小组;然后稍微停顿一下,留下一点“气口”,再接着写下一个小组。这样有连有断,有密有疏,就形成了音乐般的韵律感。再加上他墨色浓淡枯湿的强烈变化,一个字组内,从饱墨到飞白,层次清晰,这就在平面的纸上营造出了立体的空间感。这已经不是写字了,是在用笔墨构图。

最后咱得聊聊学习的事儿。王铎这东西好,能不能直接拿来学?我个人觉得,对于绝大多数朋友来说,最好别一上来就扑上去。他的技法太高级,太个人化,就像一壶高度烈酒,初尝的人容易醉。更稳妥的路子,是先在他所追摹的“二王”法帖里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从比较规整的孙过庭《书谱》这类小草入手,先把草法的规矩、笔法的正道弄明白了,手里有了准星,再回过头来研究王铎。这时候你才能看明白,他的那些“反常”之处,其实是“合道”的奇招,是在深厚传统土壤里长出的奇崛花朵。你直接学他的怪,可能就真写怪了;先懂了他的正,才能理解并驾驭他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