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克里希那穆提: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无法带来认知的跃升?

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地 “积累已知”,而是带着对 “已知” 的觉察,主动突

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地 “积累已知”,而是带着对 “已知” 的觉察,主动突破它的局限,进入 “未知” 的领域。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句话不仅直指人类认知的本质和成长的路径,更是指出了现代人“无效学习”的症结——认知提升的阻碍不在知识匮乏,而在于“已知”对心灵的禁锢。

“已知” 指的是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思维模式和偏见等,它们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 “框架”。

“未知” 则是超越这个框架的领域:可能是新的知识、自己未被察觉的真相,也可能是对自我和世界更本质的认知,甚至是打破自己固有思维后才能触及的 “可能性”。

“已知”在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同时,却往往又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过滤器和框架,阻碍了人们认识的跃升:

一、将 “积累知识” 等同于 “提升认知”,被困在 “已知” 的牢笼中”

不少人的学习,往往是在“已知”的领域内不断地增加信息量,用旧框架解读新信息,将学习简化为“验证自己偏见”的过程。

这本质上是在“已知”的牢笼里打转,仅是重复 “收集已知信息” 的过程。

若我们被“已知” 束缚时,学习就会变成 “重复过去”,而非 “探索新可能”和“突破自我”。

例如:有人读了很多书,却始终用自己的思维和立场评判书中的内容,拒绝接受与自己相悖的观点,最终只能是 “用新知识强化旧认知”。

人们往往习惯于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偏好等,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和学习知识,被困于自己亲手打造的信息茧房。

不少人,往往利用自己的经验,条件反射式应对问题(如:医生套用旧病例方案误诊新疾病),而丧失对当下的觉知。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记忆是昨天的死灰,用它面对今日之火只会窒息火焰。已知成为解释未知的工具时,学习便停止了。

唯有承认 “已知” 的有限性,不被其禁锢,才能让心灵保持开放,真正接纳、理解和创造 “未知”。

正如庄子所言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唯有心灵摒弃成见、偏见、杂念和执着等“已知“,保持虚静时,才能生出光明与智慧,从而迎来吉祥。

二、恐惧 “未知” 的不确定性,被 “已知” 的安全感绑架

对安全的渴望让心灵僵化,真正的认知跃迁需要直面不确定性的焦虑。

但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已知” 能带来确定性,而 “未知” 则意味着风险、困惑甚至颠覆自我,这种对安全感的执念,使得人们逃避真正的学习。

例如:工作中,有人不断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方法,即使环境变化或效果不佳时也不愿意尝试新逻辑,因为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安全感或不愿意脱离舒适圈;

重复过去,往往只能得到与过去同样的结果。

如果只是机械重复,一万小时只能让你成为平庸的熟练工。查理·芒格强调:真正的成长需要建立在深度思考的基础,并不断地优化和提升,而非简单的重复。

杨振宁提倡主动接触陌生领域,通过“听不懂—琢磨—再接触”的渗透过程,实现认知边界拓展。他以自身经历说明:突破专业“已知”,需容忍暂时的不确定性。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这种对 “已知” 的依赖,会让心灵变得 “迟钝”:它习惯了用熟悉的框架解释一切,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敏感度,自然无法提升认知。

三、当用 “已知” 作为评判标准时,便阻碍了对 “未知” 的接纳

已知往往会成为人们的认知枷锁。

很多人的学习,本质上是在 “用已知和预设去评判未知、筛选未知”—— 符合自己既有认知的,就接受;不符合的,就排斥或批判。

这种 “带着预设的学习”,使得人们难以真正进入 “未知”,无法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 “地心说” 曾被视为真理,当哥白尼提出 “日心说” 时,许多人因 “已知的权威” 而拒绝接受,甚至打压新观点。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真正的学习需要 “空杯心态”:放下 “已知” 的评判标准,先观察、倾听、体验 “未知”,再让认知自然生长,而非用旧框架裁剪新事物。

四、缺乏对 “已知” 的觉察,而未意识到自身的认知局限

人们往往难以认识自己,意识不到自己 “已知” 的边界,正如眼睛看不到自身一样。总以为自己的认知是 “全面的和正确的”,而从未真正想过要突破它。

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我们所知的只是冰山一角,而未知的才是海洋。

庄子通过“河伯与北海若之间的对话“和”井底之蛙“等多则寓言和对话,指出了人们认知的种种局限。强调人们要摆脱自己现有认知和立场等“已知”的束缚,用新的眼光甚至初学者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觉察已知的局限” 是认知提升的起点:只有意识到 “我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甚至 “可能是错的”,才能发现更多的“未知“。

反之,若沉浸在 “全知” 的幻觉中,学习再多也只是在 “井里囤积石头”,永远看不到井外的天空。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做学问不仅要每天积累知识,更要减少对固有知识、执念、框架的依赖。

克里希那穆提和老子的相关理念看似分属不同时代的思想体系,实则存在深刻的相通性。

两者均否定 “知识堆砌 = 认知提升”,强调 “突破已知” 的必要性、都主张 “放下预设”,以开放心态面对认知的可能性、都指向 “认知的无限性”,拒绝将知识固化为终极真理。

两者共同指出,唯有超越有限的“已知”,才能探索无限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