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A股市场走势可谓“高开低走”,让不少人心头一凉。
尽管周三在银行等权重板块的带动下曾短暂反弹,但随后便一路震荡下行,尤其周五沪指大跌逾2%,失守3900点关口,令市场情绪再度承压。
有网友调侃,如今连“4000点收费站”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回忆,指数离那个位置似乎越来越远。
整体来看,本周主要宽基指数全线收跌。其中,创业板指表现最弱,周跌幅高达6.15%。科创50指数也未能幸免,跌幅超过5%,显示出科技板块持续承压、缺乏动能。
成交方面,两市日均成交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下,缩量还是比较明显。周五虽略有放量,成交额达1.97万亿元,为本周最高,但仍难掩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题材方面,军工板块多次活跃,船舶、渔业方向都有所表现,但持续性普遍不足,进一步印证了当前“快轮动、难聚焦”的交易特征。
站在当下,我们要考虑一下,下周还能不能冲?关键要看几个核心条件是否具备:
一是市场量能能否持续放量,尤其是成交额能否稳定在2万亿以上,无量可能难破关。
二是权重股和科技成长能否形成合力,而不是仅靠银行等少数板块“硬拉”,否则容易变成“指数涨、个股跌”的。
三是如果有利好能否转化为实际资金入场,比如中长期资金是否开始实质性布局,而不是变成利好出尽。
四是外部环境是否平稳,北向资金会不会继续流出。
所以,综合看下来,下周的观察重点,不应再纠结于“沪指能否站上4000点”这类情绪化、象征性的整数关口,而应转向更务实的策略视角。
比如如何在市场高度分化的背景下,去跟踪去挖掘那些具备坚实产业逻辑、业绩或事件催化,以及存在估值修复潜力的细分赛道。
有哪些方向可能跑出来?大家要知道,涨潮的时候,方向比浪花的高度更重要。
结合当前产业动态、资金流向与宏观环境,小猎豹梳理出下周有可能成为主线的4个方向。
固态电池就在周末,固态电池领域迎来重磅进展:我国首条具备车规级量产能力的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正式建成。
并已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可稳定产出60Ah以上的电芯。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或许也是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真正迈入“工程化产品”阶段,初步满足主机厂装车验证门槛。
相比传统液态锂电池,全固态电池因不含可燃电解液,从根本上切断热失控风险,有望简化电池包结构、减轻整车重量,并提升安全性与空间利用率。
更重要的是,这一变革正在重塑产业链逻辑,材料与电芯厂商必须深度协同,催生出提供“正极+电解质+界面+工艺”整体解决方案的新型系统集成商。
而在产业化初期,干法电极、超薄膜涂布、等静压及高压化成等环节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加速,或许可以参考此前锂电扩产潮中“设备先行”的投资节奏。
尽管全固态电池尚难短期颠覆市场,但其工程化落地已拉开序幕,值得持续关注。
卫星互联网就在周六,我国卫星物联网业务正式启动商用试验。
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宣布推进“天基网络+万物互联”融合应用,旨在补足地面通信在海洋、高原、沙漠等偏远区域的覆盖盲区。
大家要知道,当前全国仍有约18%国土无法获得稳定蜂窝信号,而低空经济爆发式增长——无人机实名登记超272万架、上半年飞行时长同比激增149%——对全域实时通信提出刚性需求。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初步建成由“GW星座”“鸿雁”等组成的低轨卫星网络,在轨商业通信卫星达182颗,并实现终端模组成本压降至200元以内、功耗进入微安级,为规模化部署奠定基础。
卫星物联网并非取代地面网,而是构建“地面为主、天基为辅、智能协同”的新型基础设施。
一旦商用加速,不仅将重构连接范式,还可能为电力、渔业、应急、低空飞行器监管等场景提供关键支撑。
尽管当前仍处主题催化阶段、业绩尚未兑现,但产业拐点可能或已临近。
Flex:ai周五盘后,市场目光被一则低调却意义深远的消息吸引:华为于周五盘后在上海悄然开源其全新AI容器技术——Flex:ai。
没有华丽发布会,当前是产业普遍面临的痛点之一:算力严重浪费。
据IDC数据,全球AI集群GPU平均利用率仅34%,部分昂贵芯片长期“空转”。
而Flex:ai通过将单张GPU/NPU按10%粒度精细切分,实现多任务并行调度,实测可将集群利用率从35%提升至60%以上,相当于硬件性能“白赚”近70%。
更关键的是,它兼容英伟达CUDA、昇腾CANN、寒武纪MLU等异构架构,首次在国内构建起真正开放的混合算力池。
这一突破不仅让现有算力“多跑30%任务”,更可能推动国产AI芯片从“硬件对标”迈向“生态定义”新阶段。
在摩尔定律放缓、算力成本高企的当下,比堆芯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每一块芯片都物尽其用——Flex:ai正是这场“精耕算力”革命的关键一步。
银行近期市场整体低迷、量能萎缩,但银行板块却逆势走强,成为资金避险的相对“压舱石”。
11月20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股价双双刷新历史新高,建行、农行、邮储等也全线飘红。
尽管近两年银行股持续修复,其估值仍处低位——申万银行板块市净率仅0.53倍,处于近十年25%分位,显著低于欧美同行。与
此同时,高分红特征凸显:截至11月19日,已有24家A股银行宣布2025年中期分红,合计派现2638亿元,四大行贡献超2000亿。
更值得关注的是,自2025年起,大型险企被要求将新增保费的30%投向资本市场,每年或带来3000亿至5000亿元长期资金。
在无风险利率下行、高股息资产稀缺背景下,银行股正从周期博弈转向现金流定价逻辑,配置价值日益凸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