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经侦部门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1亿元的特大骗保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0余名。该案由三个犯罪团伙分工协作,形成“伪造事故—扩损定损—恶意索赔”的完整链条:
伪造事故团伙:以租车业务为幌子,通过融资租赁公司低首付购入二手豪车(多为五六年车龄),雇佣有货车驾驶经验的“车手”,在偏僻路段针对货车、SUV等大型车辆制造“精准碰撞”。车手多选择傍晚或夜间作案,利用后车全责规则骗取事故认定。
扩损团伙:将事故车运至关联修理厂,对高价值隐蔽零部件(如激光大灯、碳纤维部件)进行二次破坏,虚报维修项目,推动保险公司认定车辆全损。
恶意索赔团伙:若保险公司拒赔或要求二次勘验,通过上门滋扰、喇叭循环播放录音、言语威胁等方式逼迫保险公司按虚高金额理赔。

低成本高回报:嫌疑人以新车1/3价格购入二手豪车,单次事故可骗取数十万至百万理赔。例如,一辆宝马7系实际维修成本8万元,通过扩损和虚报可获赔36万元。
行业监管缺失:部分保险公司定损员收受15%回扣,纵容虚高定损;不同保险公司信息不透明,无法识别重复作案车辆。
技术漏洞利用:犯罪团伙利用异地投保、伪造车辆信息、诉讼索赔等“合法外衣”掩盖骗保行为,形成“购车—投保—撞车—维修—理赔—再回炉”的闭环犯罪模式。

推高保费成本:车险欺诈占行业总赔付额20%,直接导致上海地区商业车险费率上浮5%–8%,守法车主被迫分担额外成本。
侵蚀保险基金池:骗保行为挤占正常理赔资源,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例如,该团伙2020年以来制造事故超百起,骗取理赔金上亿元。
催生黑灰产业链:从二手车商、职业撞车手到修理厂、律师,形成多方分赃的利益网络。部分参与者(如修理工)仅获数千元报酬,却承担重大法律风险。

上海警方通过三大技术手段破解犯罪链:
大数据标记高风险车辆:分析豪车全损出险率异常数据,锁定可疑车辆。
图像识别比对:核验事故照片与维修记录,发现扩损痕迹。
资金溯源追踪:关联理赔金流向,揭露团伙分赃模式。案件暴露当前保险业需加强跨机构信息共享、引入AI定损技术,并完善法律惩戒机制(如对恶意索赔行为以寻衅滋事罪追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