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违规补课风波再起,家长的焦虑才是最大的‘隐形课堂

最近,一则关于“某地中小学违规组织课外补课”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几位老师因此被处分,学校也被点名通报。消息一出,家长群瞬间

最近,一则关于“某地中小学违规组织课外补课”的新闻登上了热搜。几位老师因此被处分,学校也被点名通报。消息一出,家长群瞬间炸了——有人拍手称快:“终于有人查了!” 也有人沉默地删掉了与补课老师的聊天记录。这场风波再次揭开了一个被无数家庭反复咀嚼的现实问题:补课不是简单的违规或不违规,而是一场裹挟着焦虑与无奈的社会现象。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原本以为终于能松口气,毕竟再也不用周末早起送孩子去补习班了。然而几年过去,补课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更加隐蔽。朋友圈里的广告少了,但社区角落的“私教一对一”小纸条更多了。家长口头上说“我们不补课”,心里却明白,孩子成绩一旦掉队,班上总有那些“你以为没补,其实补得更狠”的同学在悄悄拉开差距。

这场“补课禁令”的博弈,本质上是一场教育焦虑的折射。政策希望孩子们能减轻负担、回归童年,但家长担心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偷偷前进。那种“我不补,就怕他落后”的心理,几乎成了教育时代的一种集体病。每个家长都说自己理性,可一旦看到排名、看到分数线,理性就被现实轻易击溃。

曾有位妈妈在访谈中说:“我知道补课违法,但我更怕孩子被淘汰。”这句话,扎心却真实。因为家长的焦虑,不是对分数的执念,而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过去的几十年,分数几乎决定了一切——升学、职业、甚至社会地位。如今社会转型加剧,家长依然下意识地用旧的教育逻辑去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于是,他们焦虑、徘徊、甚至被裹挟。

而教育的另一端,老师也并不轻松。违规补课固然不对,但很多老师的初衷并非赚钱,而是想帮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补上进度”。有的家长要求老师“课外多关注”,有的学生自己也想求助老师。可政策的红线就在那儿,一旦触碰,就意味着处罚。于是,教师的责任与制度之间,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社会上常有人批评家长“太功利”,但其实,家长并非全然盲目。许多父母看到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孩子的天赋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尤其在中小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少数老师手中,而升学竞争却是全民化的。政策要求“减负”,但家长要面对的,是残酷的“分数分流”。没有人真想让孩子背负太多,可谁又愿意冒险成为那少数“坚持不补”的家庭?

这场补课风波,更像是一次集体焦虑的“社会体检”。我们在指责违规行为的同时,也该看到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教育体系如何提供足够的公平?学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家长如何找到信任感?当家长对学校缺乏信任、对政策缺乏信心时,补课就成了他们寻找“确定性”的手段。

有教育专家曾提出,“减负”不应只是减少课业量,而是要改变教育评价体系。如果分数仍是唯一标准,那么补课的土壤就永远不会消失。哪怕再严格的监管,也挡不住家长的焦虑和市场的供需。

另一方面,我们也该重新定义“教育成功”。在社交媒体上,最让人心酸的评论是:“我不是怕孩子考不好,是怕他以后连努力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无数家长的写照——他们在现实中挣扎,却也在矛盾中守望。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关于人生成长的长途跋涉。真正值得传递的,不是如何更早起跑,而是如何在长跑中保持节奏。

或许,补课风波带来的真正启示,不是“查得多严”,而是提醒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向。学校要敢于改革课堂,让学生在校内学够;家长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成长;社会要敢于调整评判标准,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

有人说,家长的焦虑是孩子的第一堂社会课。确实如此。当大人被恐惧驱动,孩子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能相信“慢也没关系”“不同也没关系”,教育才真正开始回归理性。而那时,补课的市场自然会消散。

在这场看似关于“违规补课”的风波中,真正该被反思的,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成功”的定义。孩子需要的不是更长的作业,而是一个能呼吸的成长空间。教育的未来,不该是被焦虑定义的战场,而应是一片让孩子敢于探索、敢于犯错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