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一个做外贸的朋友和我大吐苦水,说自己好不容易谈了个印度客户,结果合作过程中状况百出。一会儿是客户疯狂压价,一会儿又碰上印度政策变动,货物滞港差点被拍卖,把他折腾得心力交瘁。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闯荡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印度,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快速增长经济的南亚大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吸引着众多中国企业前去开拓。
但印度市场真有那么好做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那些事儿。

铩羽而归:那些在印度受挫的企业
先来说说小米,曾经在印度市场风光无限,一度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霸主。
2014年,小米进入印度,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销量一路飙升,还喊出了那句流传甚广的“Are you OK”,雷军也成了印度的座上宾。
为了降低成本,小米在印度建厂,带动了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纷纷前往印度。然而,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2020年,印度政府以数据安全和隐私为由,封禁了包括TikTok、WeChat在内的267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这对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023年6月,印度正式没收小米555亿卢比(约48亿元),理由是小米向国外实体“非法”汇款,尽管小米解释这是软件专利授权费,但印度政府并不买账 。小米在印度经营9年,累计利润额为94.6亿卢比(约8亿人民币),没收资金相当于小米在印度9年利润总额的6倍,9年努力一朝付诸东流,元气大伤。
同样遭遇困境的还有vivo。2014年,vivo进入印度市场,砸下30亿卢比建厂,2023年再投750亿卢比扩建,工厂规模直逼中国总部,连电路板都实现印度制造。
vivo深耕线下渠道,建立了7万家门店,覆盖城乡,90%销量靠线下,店员清一色印度人,还通过冠名IPL板球联赛,邀请宝莱坞巨星代言,让“Vivo IPL”成为印度家喻户晓的品牌。2024年,vivo在印度市场的销量达到3000万台,市占率19%,首次登顶印度市场。

但随后印度政府强推“Make in India 2.0”,要求vivo交出51%股份给塔塔集团,CEO必须换印度人,技术数据强制本地化 。这一系列政策让vivo陷入两难,多年的投入面临打水漂的风险,最终沦为印度财阀的代工厂。
除了手机企业,其他行业的中国企业在印度也不好过。比亚迪原本计划在印度新建10亿美元的厂房,但后来取消了该计划,还被以“税费缴纳不足”为由要求补缴7.3亿卢比税款(约6350万元人民币) 。
富士康也曾在印度投资,试图分一杯羹,然而最终还是选择退出合作 。
还有世界500强纬创,被印度本土巨头塔塔集团收购,黯然离场。这些企业在印度市场的挫折,让人们看到了印度市场的复杂与残酷。
成功范例:那些在印度闯出一片天的企业
在众多企业折戟的印度市场,也有一些中国企业成功站稳了脚跟。
比如佛山市丁普乐电器有限公司,主营抽油烟机、燃气灶等厨房家电及其相关配件,在印度高端油烟机市场闯出了一片天,占据了约40%的份额 。丁普乐的成功,源于对印度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精准定位。
创始人向安奎很早就意识到印度市场的潜力,亲自前往印度考察。他发现,印度消费者尤其是高端消费者的消费力超出想象,但印度人烹饪习惯特殊,放油多,灶具和抽油烟机容易沾满油垢,而当时市场上的抽油烟机大多体积大、效率低。
于是,丁普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针对印度市场特点,选取客户满意、用户体验好的产品作为推销重点,以中式油烟机为基础,推出更适合印度用户烹饪多油主食的新式抽油烟机,赢得了印度高端客户的青睐。
如今,丁普乐已经成为全球十多个知名品牌在印度的ODM合作伙伴,其设计也被广泛采用,成为印度市场的主流风格 。

再看看名创优品(miniso),2017年进入印度市场,至今已在印度拥有数百家店铺,在一线城市的大型商场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 。
名创优品成功的关键在于本土化做得非常出色。从店铺选址、商品选品到店铺运营,都充分考虑印度当地的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店内商品种类丰富,价格实惠,满足了印度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的追求。
同时,名创优品在印度积极开展招商加盟业务,吸引了众多当地合作伙伴,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在印度市场几乎没有对手,生意十分红火。
印度市场的难点剖析
为什么有些中国企业在印度能取得成功,而有些却铩羽而归呢?这就得深入剖析印度市场的难点了。
印度的政策法规复杂多变,且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近年来,印度不断提高外商投资门槛,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保护本地制造业。
例如,印度对进口智能设备征收20%的关税,这使得中国手机企业成本大幅增加,不得不选择在印度建厂 。同时,印度还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如“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计划),但中国手机品牌却没有一家入围,而韩国三星、美国苹果等企业分得了一杯羹 。
此外,印度的法律体系也较为复杂,存在“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的情况,这让外资企业在印度经营时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法律纠纷。
印度的营商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土地、税收、劳动力等结构性改革难以持续推行,各邦的法规、规则和政策各不相同,对现行法律的主观解释也存在差异 。

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物流运输效率低、成本高,这对于依赖供应链和物流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印度社会文化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被禁止,但在社会中仍顽固存在,不同种姓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界限,这对企业的管理和团队协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印度语言众多,宪法中列出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语言沟通障碍也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难度 。
印度市场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那些成功的中国企业,无一不是深入了解印度市场,尊重当地文化和政策法规,通过本地化运营、技术创新等方式,满足印度消费者的需求,才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而那些受挫的企业,也给后来者敲响了警钟,让大家明白,开拓印度市场,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谨慎前行。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在印度市场取得成功,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