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韩国卿大夫非要和陌生屠夫交朋友,并当场掏出2400两黄金给其母亲贺寿,几年后,这名屠夫毁容自尽

一天,韩国卿大夫严仲子突然找上一名屠夫,说要和他交朋友,并当即掏出2400两黄金拍在桌子上,客客气气的说道:“这是给你母

一天,韩国卿大夫严仲子突然找上一名屠夫,说要和他交朋友,并当即掏出2400两黄金拍在桌子上,客客气气的说道:“这是给你母亲祝寿的贺礼。”屠夫一脸懵。

几年后,这名屠夫毁容自尽,成为一代传奇。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严仲子曾是韩国卿大夫,但是韩相侠累和他有些仇怨,逼得他不得不远走他乡,躲避祸患。严仲子担心侠累会报复他,便苦寻刺客,准备先下手为强。

于是,他听人说齐国民间有个屠夫,很是有点功夫在身上,一定能够帮上他。

于是,严仲子千里迢迢的找上这名屠夫,并拿出黄金示好,表示希望他能够替自己去杀了仇人。这个屠夫叫聂政,看了看黄金后,果断的拒绝了严仲子。

聂政说道:“我家有老母,不忍心去卖命,留下老母一个人无法生活。实在是不孝。”

严仲子便黯然离去。

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回想起当年严仲子的恳求,便毅然决然的拿着武器冲到韩相侠累家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侠累一击刺史,毫无还手之力。

事成后,聂政没有逃跑,而是当堂用刀将自己的脸毁容,然后自尽。

这样就没有人会认出他来。士兵将他的尸首悬在外面,重赏寻人。聂政的姐姐听说后,知道那是弟弟为了保护自己,怕自己被仇家找到报复。但她不怕死,出面认下弟弟后,也自尽在旁。

这则故事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相当短暂,所以乍一读起来,留下不少问题。

比如,堂堂韩相死的也容易,冲进去就刺死了,你这让荆轲,让其他刺客很没面子......再有,弟弟都已经为了保护家人毁容自尽了,姐姐又出来作死这一出,不是很离谱吗?

最后,聂政既然有本事冲进来,就没必要自尽,可以再逃走嘛。不至于就地偿命。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聂政怎么就突然要帮严仲子报仇,甚至不惜以命替他了却心腹大患,况且,这一次的刺杀,连黄金也没有?

但是,聂政的故事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的相对完善一些,然后我又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大概对这起刺杀的事件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聂政作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他曾经的地位和威名也是显赫的,而且家乡也不是齐国。

他是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报复,出于保护老母亲和姐姐的目的,才不得不隐姓埋名的逃到齐国,成了一名低等阶级的屠夫,卖肉为生。

也就是说聂政杀人,早有前科,这也难怪严仲子能听说他,并找上他。

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为了赡养母亲吃了不少辛苦。与此同时,严仲子也找了很多人去刺杀侠累但是都没成功,各种打听,总算知道了有聂政这么一号人物,聂政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聂政的隐居以及严仲子的刺杀都是为了防止自己遭到敌人的报复。

在我国古代,宗族观念一直很强。哪怕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皇权制度下,动不动也都是要牵连全族,九族遭殃。

宗族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春秋战国时期,宗族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复仇。

如果你的亲人死了,宗族里没有人出来替他报仇,就得让人戳脊梁骨。

所以,凡是结仇的,都怕自己遭到对方家人的报复。而且,他们清楚的知道,对方是一定会报复的。

严仲子必须要对侠累斩草除根,才能保证自己的安稳无忧,他才能放心。

他千方百计找上聂政,拿着一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要结交一名屠夫,聂政当时受宠若惊。而后,严仲子也没替自己要做什么,先是掏出百两黄金给聂政母亲贺寿。尽管聂政推辞了,但严仲子的以礼相待却让聂政十分感动。

聂政母亲去世后,他想起了严仲子之前的三顾茅庐,他认为堂堂的韩大夫能够如此看重自己,还对自己这么客气,这么赏识,这份知遇之恩应该涌泉相报。

所以,他找到严仲子,开门见山问他:“你当日找我到底何事?”严仲子也没打马虎眼,说需要他去刺杀韩相。

严仲子本打算给他配一些助理和帮手,毕竟之前派出去的人都没有成功,知道此事必然不是一己之力能成的。

但聂政婉言拒绝了。

他认为阵仗越大越容易被防备,他就自己去了,让严仲子静等好消息。

聂政不是图财,而是图大义,他是为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死的。

他确确实实没费吹灰之力就给韩相灭了。他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没有,就是冲进去,然后“库察”一下,韩相就噶了。

因为担心报复,他还剩一个姐姐在世。所以,他选择毁容自尽,不让人认出自己的身份。

但是,韩相的人将他尸首悬挂出去后,他的姐姐前来认尸,那就得将格局再升华一下了。

姐姐认为弟弟如今为了严仲子做了这样的事,这样的惊天动地,不应该默默无闻的死去,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认识。名字也留不下。

所以,姐姐的死,是为了成全弟弟能够载入史册,能够被人知晓。她必须要认下弟弟,让他有名有姓的且壮烈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