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宜昌市虽有水电资源与产业优势,但人口数量少是发展的最大障碍

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其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

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西南部、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其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宜昌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寒旱同季,面积2.1万平方千米。现全市下辖5个市辖区、3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3个县级市。截至2025年9月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392.7万人 。宜昌市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水电)、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五大主导产业,2025年的GDP为6191.12亿元,人均GDP为157655元。

宜昌市属于地广人稀的城市。其市域面积达2.1万平方千米,但常住人口仅392.65万(2024年数据),其居住的人口密度约为‌199人/平方千米‌,其人口居住密度处在较低的水平。宜昌市的人口居住密度为什么低呢?这是由于宜昌市的地理特征所决定的:宜昌市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山地面积占比达到67%-69%,地势以山区为主,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这种地理特征进一步加剧了地广人稀的特征。宜昌市常住人口为392.7万人,相比襄阳(528万人)、武汉(1380.9万人)等城市,其人口规模明显偏少。从历史数据看,宜昌人口曾达到约500万,但近年有下降趋势。

湖北省一主两副城市各自的面积与人口数量分别是:武汉市‌的面积‌为8569.15平方千米,2024年的常住人口数量为1380.91万人。 ‌宜昌市的面积‌为2.1万平方千米,2024年的常住人口数量为392.40万人。襄阳市的‌面积‌为1.97万平方千米,2024年的常住人口数量为527.85万人。湖北省的一主两副城市中的武汉市以最少的城市面积却拥有最多的城市人口数量,宜昌市以392.40万的城市人口数量拥有近两万平方千米的城市面积,宜昌市的城市人口数量确实是比较稀少了,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仅有186.86人,相比武汉市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1611.49人。

宜昌市人口数量偏少主要受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策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宜昌市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比高达69%,平原地形仅占总面积的10%。三峡工程移民迁出约20万人,这进一步减少了本地的人口基数。再加上宜昌市的经济结构比较特殊,资本密集型产业(如三峡集团、葛洲坝)占比高,轻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难以吸纳大批量的劳动力。2020年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401.76万,2024年就只有392.40万人,人口数量减少了9.36万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当初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严格,独生子女家庭比例高,而老龄化速度又较快。

宜昌市在湖北省来说还是个具有产业优势的城市,宜昌市的产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宜昌市依托宁德时代、欣旺达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规划到2025年实现千亿级的产业规模。同时布局硅碳负极材料等前沿领域,多个硅碳负极项目近期集中开工,预计2030年实现年产能15至20万吨。水电与清洁能源产业;作为三峡工程核心区,拥有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大水利枢纽,水电发电量占湖北省66%。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通过“江铁海”联运体系打造物流中转中心,2023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4亿吨。 ‌

宜昌市在磷化工与新材料产业方面也大有作为,磷矿储量超26亿吨(占全国的15%),传统化工向高端化转型,延伸至电子特气、电子级硅烷等关键材料领域。精细化工产值超千亿,并带动新能源船舶制造等装备产业。 生命健康与食品产业以安琪酵母、东阳光药业为核心,布局生物医药、胰岛素原料药等领域,与本地人福药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大数据与算力经济产业依托北斗产业园等项目,吸引AI研发企业布局,打造算力经济产业集群。宜昌市人口数量偏少对经济发展主要产生以下劣势:经济规模受限;产业结构转型压力大;区域协同效应弱;潜在增长动力不足。

宜昌市的人口数量少导致消费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不足,制约了经济总量的增长潜力,城市经济活跃度不高造成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同时也导致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仅2.1%,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2.9%),人才短缺成为产业升级的瓶颈。人口聚集度不足也影响了区域的协作性。例如,襄宜双城经济圈占全省GDP比重仅有19%,远低于单个的武汉都市圈的55%,区域协同发展滞后导致资源整合效率偏低。在人口结构方面的显示上,宜昌城镇化率达63.68%,但城镇人口集中于主城区,周边区域发展滞后。

宜昌市解决人口数量偏少的难题需从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城市服务优化等多维度发力:实施“产业聚人”策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及轻工业制造集群,增强就业吸引力。强化生育支持政策,实施生育补贴、育儿补贴、购房补贴等“八个一”礼包,延长产假至1年并给予配偶护理假30天。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二套房首套认定等政策支持。推进“城市体检+城市更新”模式,改善人居环境。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解决结构性的就业难题。 ‌推进“主城提能级、县域强特色”的战略,通过产业协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