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郭映东丨一个大写的教育人——记退休高级教师、长篇小说《母亲》作者刘玉萍老师

文/郭映东世间女子,美丽如花,风姿绰约。唯独有她,母仪学子,大爱如诗。她是一位女士,一位母亲,一位作家,一位教育工作者,

文/郭映东

世间女子,美丽如花,风姿绰约。唯独有她,母仪学子,大爱如诗。

她是一位女士,一位母亲,一位作家,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她就是水电部十一工程局第二小学(三门峡市育才小学)退休高级教师刘玉萍,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

走近她,读她的生命之旅,灵魂独唱,她的才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她的奉献,美丽之外的坎坷,灿烂与辉煌……让我们邂逅真实的刘玉萍。

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腰身笔直,气色红润,慈目善颜,走起路来步履稳健轻盈,气定神闲,说起话来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初次相见刘玉萍老师,很难相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女士,已是83岁高龄老人。

1940年7月,刘玉萍老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本应无忧无虑、童真烂漫的她,却遭遇了父亲及亲属被日伪汉奸残忍枪杀的恐怖。她陪伴母亲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磨难与欺辱,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逐渐养成了她坚强睿智,爱憎分明,真诚善良,细腻率直的独立个性。

很难说她有幸,抑或不幸。上帝在给人关上了一扇门时,一定会给他打开一扇窗;同样,上帝在给人关上一扇窗时,一定会给他打开一扇门。大多时候,生命或多或少会给人们涂上黯淡的人生底色。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巨变,小小的刘玉萍,以一颗坚强的心,把这黯淡的底色,描绘成了壮丽的画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不足十岁的她,有了一个平安幸福的家,她上学了。

也许生活的磨难,促成了刘老师的早熟,从十一二岁起,就像大孩子一样懂得事理。她爱学习,上小学时,因为没有课本,她就借书来抄,因成绩优良,连跳两级。抗美援朝前后,她下午放学就拿着土喇叭筒,跟着老师站在寨墙上广播新闻。她在家里分担母亲的劳累,家务事、地里活她总是抢着干。节假日,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并且经常关心帮助孤寡老人和盲人干活。从少年时期就养成了爱国家、爱集体,关心他人,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行事作风。

1957年考入中学后,她更加努力,一有空闲,就到阅览室读书。当年生活贫穷,她每周两次回家取干粮,提着一兜黑窝头和蒸红薯,在学校喝着白开水吃,后来得了胃病,也要坚持学习,向着自己的奋斗目标——长大做建设祖国的有用人而拼搏。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学校停课,她与学生会和共青团的干部一起,按照学校的安排,带领全校学生到农村参加秋收秋种,修路,修渠,并到洛河滩和伊河滩淘铁砂。当时,老师们进山炼铁、参加整风运动,半个月才能见一次面。刚开始的一个月,200多个学生的吃、住、劳动都由他们负责,没粮食和柴禾就多方联系,努力争取,从而保证了同学们安全过冬。后来工地上开了大锅饭,他们才有些轻松。十个多月的艰苦锻炼,培养了她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后来返校复课,为赶进度,她不但自己加班加点地学,成绩优异,还帮助后进生解疑排难,深得师生的好评。

1960-1963年,刘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县师范学校就读。在这里丰富了她的学养,提高了她教书育人的本领。她在勤奋学习之余,还撰写文章,投寄许多报刊上发表。这一切,为她在此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奠定了深厚基础。

“灵魂的一半是学识,另一半是支撑风骨的涵养”。刘玉萍老师的人生,一步步,走得铿锵,行得笃定,励志敏行,严肃善良,十分令人钦佩。

二、爱注益智,情亮芳春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刘玉萍老师用她的一生诠释着她对人类灵魂工程师最高境界的追求。多年的坚持和坚守,使她的教书育人本领突飞猛进,成就不凡,成为当时三门峡市为数寥寥的高级小学教师及家庭教育专家。

刘玉萍老师以人民教师应有的师德和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她恪尽职守,不为名利,勇挑重担,默默奉献,赢得了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980年,学校为了让毕业班的课程加快速度,加深难度,把五年级5个班应该留级的学生抽出来,合成一个“差生班”。当时老师们谁都不愿教这个班,他们担心像往年的差生班一样,乱得上不成课,费力不落好,学校评优也不沾边。刘玉萍老师可怜那些差生,不忍心这些祖国花朵被弃在“二股道上”。她深知这些孩子变成差生的多种原因,如果对他们偏见歧视,长期下去,必将深深伤害他们的心灵,个别孩子可能因此而自暴自弃,走向邪路,祸害社会,那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她见大家为难,便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差生班”的教学任务,并表示“将尽心尽责地把他们教好”。

刘老师说到做到,要知道她可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她自己的孩子也需要母亲的辅导和陪伴呀!为了教好这个“差生班”,她把老母亲请来照料家务。她白天在校上课、批改作业,加班加点辅导学生,晚上在家备课,常常熬到半夜,所付出的辛苦只有自己和老天爷知道。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差生班”经过刘老师“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后,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遵守纪律,学习主动认真,而且积极锻炼身体,参加课外活动,在全校体操比赛中勇摘桂冠。期中考试由原来全班33名差生只有3人及格,提升到一半人数及格。到了期终考试,30个学生及格,有的达到95分以上的优秀成绩。只剩下的三个差生,也由原来的20多分,提高到50分以上,摘掉了“差生班”的帽子,全班学生平均成绩由五个毕业班的年级倒数第一,一跃到了年级第二名。“差生班”的半年巨变,使学校领导及诸多教师同仁感慨佩服,学生家长也充满感激。被称为“调皮大王”的黄同学,他的妈妈十分感动,她找到刘老师,激动得差点给刘老师下跪了。春节期间,许多学生家长提着点心来给老师拜年致谢,刘老师动情地说:“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师的本分职责,是应该的。”她婉言拒绝了家长的礼品,实在退不了的,就用亲戚送的礼品互换,从来不沾学生家长一分钱便宜。她的高风亮节,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上级主管部门——水电部十一工程局鉴于她的优异表现,便将十年一评的立功证书颁发给了刘玉萍老师,并为她记三等功一次。

三、十年磨一剑,良璧逾晶莹

以人格提升,实现个人提升。

以智识迭代,驱动思想深度。

以思维跃升,推动自我实现。

这就是刘玉萍。虽然淡了红尘繁华,舍了年少韶华,瘦了尺寸年华,但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桃李满天下的绝代风华。

1990年9月,她到工程局故县工地学校支教一年,山区孩子学前教育明显低于市内水平,刘老师护生如子,爱注益智,因材施教,极端负责。期中考试平均92分,11月中旬,她接替毕业班的班主任,很快扭转了学生厌学、逃学、与老师顶牛等不良现象,期末成绩消灭了不及格,毕业考试成绩远超过往,工程局又把十年一评的立功荣誉——“二等功”的奖章颁给了她。

刘玉萍老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刻苦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把现代教育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家庭教育方面从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1962年开始,她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当过杂志社的通讯员,特邀记者。1992年在三门峡市举行的“注提实践教学书面材料比赛”中,被市教委教研室评为一等奖;同年,撰写的论文《父母学校促进儿童发展》,在“1992儿童发展研讨会”上进行了宣读交流;1993年7月参加“中国儿童发展与家庭”国际研讨会,论文宣读并获奖;论文《论培养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获省妇联、关工委授予征文大赛二等奖。论文《浅论怎样教好低年级自然课》获得河南省教委小学自然课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教委中小学教材教学研究室颁发一等奖;1995年被三门峡市教委、市妇联评为“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1996年撰写的《家庭教育的地位、意义、特点、规律方式等问题综合研究》于1997年获三门峡市教委、市妇联优秀家庭教学论文三等奖。1996年被市教委、市妇联评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先进工作者。

看着刘老师铺满一桌的各类获奖证书,我们深深感受到她为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倾注了许多人难以企及的心血。

四、书为至宝一生读,德是良田万世耕

1996年刘玉萍老师光荣退休,她不像其他老人那样含饴弄孙,乐享晚年,而是退而不休,继续发光发热。这年她参与了由三门峡市团委、教委、妇联、关工委牵头组织的“三门峡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会”,并任副主任,讲师团团长。在三门峡辖区各市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讲座50余场,办校外家庭教育知识培训两期,受益师生、家长6万多人次。

1996-1999年连续四年荣获省、市教委、妇联、关工委授予的“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工作者”。这期间,她又陆续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得嘉奖,其中《关于“校外个体辅导站”的实验》论文获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授予一等奖。

1992-2001年先后八次参加全国和国际研讨会,其中两次在北京和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宣讲交流论文内容。由于刘老师在青少年写作教育教学上的突出贡献,2000年12月被中国青少年写作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青少年写作年鉴研究中心、青少年写作研究通讯编辑部授予“全国青少年写作导师(1999-2000年度)”的荣誉称号,其传略并被收录刊登在《中国青少年写作年鉴(2000卷)》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05年刘玉萍老师在她65岁高龄时,动笔构思近四十万字的长篇传记小说《母亲》。完成初稿后,为慎重起见,她硬是用手抄改了五遍,定稿后,打印版本两次,请作家指导、修改。2016年完稿,2017年5月出版,并因此而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2023年3月小说《母亲》第二次印刷,并荣登“当代中国作家榜”。

2017年9月参加三门峡市忘年读书会,六年来,她以八十多岁的高龄,几乎风雨无阻参加活动,以国学经典为主读方向,“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史记》已读完毕,《三言两拍》正在阅读,每年读书在100万字以上,成为骨干会员,连年荣获“最美读书人”和“全民阅读推广人”荣誉称号。刘老师常说“我从小就喜欢书,一直坚持到现在,读书陶冶情操,让人受益匪浅”。她从不闲着,常常把自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从来不觉得孤独和寂寞。

一个好的家庭,父亲的格局,决定家庭的方向,而母亲的修养与睿智则是孩子成长的规范。刘老师酷爱阅读、对教育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孝敬老人、为人善良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儿女们的成长,她的五个孩子全部大学毕业,其中有清华硕士、复旦博士,现在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都在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问刘老师:“像您这样的师德,能力和修养,早就应该提拔呀?”她淡然一笑,说:“曾经有过两次机遇,1963年和1981年,领导要我当副校长,我都婉言谢绝了。我认为当教师和校长只是分工不同,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真牛,刘老师就是刘老师,就是与众不同。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就要结束了。在刘老师轻声慢语中,随着她语带烟霞,妙语惊座的讲述,我们被老师的气场所震撼,被老师营造的讲述磁场所吸引,仿佛在享用一次文化大餐。老师那勇于奉献、视生如子的大爱事迹,酷爱读书、勇于探索所取得的教学实践成果,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学,学有所乐,乐有所用的不服老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传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愿刘玉萍老师松鹤延年,永葆青春。

【作者简介】郭映东,河南灵宝人,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郭姓工作委员会理事,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灵宝联略处主任,长期致力于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黄河文化的整理与传播,散文、诗歌、人物专访、地域文化特写等类型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报刊及网络平台。用心灵感受美好,用文字记录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