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新加坡前总理宣称,中国已经开始老了,印度很年轻,早晚追上中国

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智库对话会上,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一番讲话引发全球关注,他指出,“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
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智库对话会上,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一番讲话引发全球关注,他指出,“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

随后,李显龙更是直言,印度未来有可能追上中国,甚至实现超越,那么,印度真的能超过中国吗?李显龙的这句话寓意又是如何呢?

李显龙对印度人口优势的认可

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在讲人口问题,但实际上,李显龙是在用人口结构来分析国家未来发展潜力。

他强调印度年轻人口多,年龄中位数仅28岁,这意味着印度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李显龙的这番话背后有明确的外交意图,他通过突出印度的人口优势,向印度传递一个信号:你们拥有最宝贵的资源,不应浪费这一机会。

这并非简单的经济预测,而是一种策略性的外交引导,意在激励印度在区域和国际事务中采取更积极的立场。

回顾历史,印度在2020年决定不考虑加入任何中国主导的贸易协定,其中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当时表面原因是担心中国廉价商品冲击本国制造业,但深层次原因在于印度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

印度有大量农业人口,这是关键选票群体,任何可能影响农民利益的政策都会引发政治风波。

同时,本土服务业集团也对外资进入持反对态度,这些矛盾导致印度在区域经济合作上犹豫不决。

李显龙的讲话正是针对这种矛盾心理,他高调强调印度人口红利,意在让印度政府看到自身潜力和责任感,从而促使印度在区域经济合作上采取更务实的态度。

可印度年轻人口真的等于经济红利吗?显然是不等于的,要让人口红利真正变成经济动力,不仅仅是体现在人多,还必须做好教育、产业升级和社会保障。

其实,历史经验就足以说明,日本战后靠年轻人口快速发展,而巴西因为教育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年轻人反而成为负担,经济停滞不前。

除了谈印度外,李显龙还提到了中国,他称中国仍然是世界贸易体系的受益者和维护者,即便在面临不利裁决时,也会遵守国际规则。

这种表述表面上是肯定中国,但实际上传递的是微妙信号:希望中国继续按现有规则行事,而不是试图改变全球秩序。

遵守规则比挑战秩序更重要

新加坡对中国的关注有现实考量,随着印度选择不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在东盟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快速增强,双向投资额已超过4500亿美元。

这种发展让新加坡感受到战略压力:如果中国在东南亚形成主导地位,新加坡的谈判空间可能被压缩,经济和安全利益将受到限制。

李显龙的发言,本质上是在提醒中国保持克制,遵守规则,同时给印度和其他国家留出一定空间,以保持区域力量平衡。

从策略角度看,这体现了新加坡一贯的“精准平衡”外交哲学,新加坡不希望任何大国在周边形成垄断式影响力,而是希望通过外交手段维持多方均衡。

当然,李显龙还指出:亚洲很多国家不视中国为安全威胁,而是把中国视为区域大国,与它有频繁的经贸、投资和人员往来。

这种“两边讨好、多方制衡”的做法显示了新加坡在亚太区域的战略敏感性以及灵活应对大国竞争的能力。

那么,印度真的会超越中国吗?

印度潜力与现实挑战并存

其实,今天的印度正面临类似的十字路口,潜力大,但问题同样突出,一方面是政策的不稳定,保护主义依然存在。

外资准入和数字服务税等政策在2023到2024年间多次调整,这让国际资本观望,投资不敢大手笔。

就在今年,印度股市的外国投资者已经撤出超过170亿美元的资金,降至多年来低点。

另一方面是印度基础设施的落后,港口货物周转效率只有中国三分之一,高速公路密度不到中国四分之一,数字网络覆盖率只有大约30%。

缺少稳定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生态,印度很难复制东亚国家的高速发展模式,总结下来,李显龙的讲话,不只是对印度人口潜力的观察,更是一种外交策略。

表面上是在赞扬印度,实际上有三个意图:一是拉印度回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推动亚洲内部互利合作。

二是给中国传递信息,希望其保持克制,不单方面改变区域规则;三是向西方表明,亚洲内部也有制衡力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