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电影评分越来越多,抖音也凑热闹来了,有多少实用价值?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抖音已上线电影评分功能。目前,抖音上已公开显示《酱园弄》、《侏罗纪世界:重生》等多部电影的评分。从抖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抖音已上线电影评分功能。目前,抖音上已公开显示《酱园弄》、《侏罗纪世界:重生》等多部电影的评分。从抖音App可以看到,在抖音院线电影榜中,可以选择查看的电影类型分为“全部”、“热映”和“待映”,时间有“周榜”、“日榜”和“实时榜”。从评分体验来看,抖音上的操作与豆瓣相似,用户点击“看过”后即可选择一至五星的评分。

抖音电影评分以“来自大众”“来自观众”“有理有据”“一视同仁”为原则。平台鼓励用户基于真实观影体验评分,将持续打击虚假刷分行为,维护评分体系的公信力。如今显示的是,抖音电影评分功能覆盖的电影数量相对有限。其实相对于购票平台之外,现在一些第三方平台的评分,以及一些集合平台也有评分,但真实性和可参考性并不高。包括一些主打评分的平台真正能够体现影片质量的分值也难以说明其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电影评分的参考价值,首先取决于评分平台的底层逻辑。不同平台的评分体系天差地别,就像用不同尺子量同一部电影,结果就是差异性非常大。豆瓣电影的评分主体是注册用户,其中文艺爱好者、影评人占比相对高一些,评分标准更偏向艺术价值、叙事深度等“软性指标”。一部探讨人性的文艺片可能在豆瓣收获高分,而爆米花商业片往往评分偏低。这种“文艺滤镜”让豆瓣评分成为文艺青年的“观影指南”,但也常被诟病“曲高和寡”。

由于核心用户的喜好不同,因此这种平台和购票平台的分值差异很大。而购票平台的水分又偏高,掺水量多了之后,可供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大了。我们一般会在猫眼、淘票票等购票平台看到普通观众的评分,当然也有一些控评的分数。而且,这些平台与票务销售直接挂钩,评分或多或少都带有“票房导向”的作用,片方会通过购票优惠、积分奖励等方式引导观众打高分,形成“高评分-高排片-高票房”的循环。

看似客观的数字背后,藏着太多人为操纵的“水分”。电影评分早已不是单纯的口碑反馈,而是成了片方角力的“战场”,这让评分的参考性大打折扣。最常见的操纵手段是水军刷分。上映前三天是评分的“黄金操控期”,片方会雇佣水军在各大平台集中打高分,营造“爆款预定”的假象。于是,我们可以在一些平台,看到大量的文案高度雷同,一看就是水军的力量。

除了水军之外,还有更隐蔽的是“精准控分”——通过分析平台算法,刷分团队会控制五星、四星、三星的比例,让评分看起来“真实可信”,实则偏离真实口碑。而粉丝控评则让评分沦为“偶像保卫战”。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上映后,粉丝会集体涌入评分平台打高分,同时举报负面评论。这种依托粉丝力量的评分,对普通观众几乎没有参考价值,甚至会产生误导。

此外,一些平台算法的漏洞也让评分失真。部分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会给“活跃用户”的评分加权,导致少数人的意见被放大。于是,高评分低票房和低评分高票房的悖论屡见不鲜,这背后是评分参考性的深层困境——评分无法完全反映电影的“观看价值”。对于观众来说,要学会看评分背后的价值。猫眼/淘票票看大众反馈,IMDb/烂番茄看国际评价,如果一部电影在多个平台评分都高,大概率不会踩雷;如果评分差异巨大,说明它的受众分化明显,需要结合自己的喜好判断。

此外,要关注短评和长评的关键词:是吐槽“剧情拖沓”,还是批评“价值观扭曲”?是称赞“演技炸裂”,还是认可“视觉震撼”?其实,相对于评分,更应该有自己的喜好。观影是私人的体验,最好的电影体验,永远是你坐在影院里,被故事打动的那一刻,而不是屏幕上那个冰冷的数字。如果一部应该能够有代入感,让你产生共鸣,甚至在观看时不自觉地潸然泪下,就已经说明你被打动了,某一个触角已经让你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了。在闲暇时的放松,已经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