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克里希那穆提:起步便是解脱和觉醒,而非结尾

当下自由是挣脱痛苦的唯一之道,解脱不需要观念和方法,需要极大的勇气不再延续旧有的自我,如此当下就能实现蜕变。克里希那穆提

当下自由是挣脱痛苦的唯一之道,解脱不需要观念和方法,需要极大的勇气不再延续旧有的自我,如此当下就能实现蜕变。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心灵解脱和觉醒的本质。

一、当下自由是挣脱痛苦的唯一之道。

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时间“和”当下“并非是指物理意义上的钟表时间,而是指人们心智所制造的”心理时间“——即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投射,以及通过比较、期待、悔恨等思维活动构建的”时间感“。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类的痛苦几乎都源于否定当下,心灵被过去经验、未来焦虑或自我模式所束缚。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未来的目标,而是当下对自我束缚的觉察,在当下超越这些束缚,切断痛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循环,实现解脱和自我觉醒。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强调的: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什么,而是觉察到你被束缚的方式。起步便是解脱,不是到了结尾才获得解脱。

而导致人们痛苦等负面情绪、阻碍人们觉醒和开悟的根源是二元对立的思维,唯有在当下超越二元,方能解脱和觉醒。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习惯性地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用 “分裂” 的视角看待世界,好与坏、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过去与未来等。从而引发分别、执着和冲突,陷入自我消耗。

当人们执着于 “好”,就会排斥 “坏”。执着于 “未来”,就会否定 “当下”。

例如,当人们认为“现在的我修行还不够,未来的我才会觉醒。这种否定当下、期待未来的思维,会让人们永远活在 “未完成” 的焦虑中、永远处于分裂和对抗中,从而无法体验到自性的圆满。

二、解脱不需要观念和方法

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解脱观念和方法”(如戒律等)本身就构成新的束缚、执着和分别。这些方法依赖二元思维构建的理想框架(如我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始终处于二元框架内,仍然在否定当下、持续强化自我对抗。

二元框架不破,解脱就永远是 “被推延的幻象”。

对此,克里希那穆提强调:自由无法通过戒律达成,任何形式的强制都违背自由。

三、需要极大的勇气不再延续旧有的自我

“旧有的自我”是由记忆、经验、观念、习惯、欲望、身份标签等拼凑起来的 “自我形象”(即 “我执的产物”)。

这个 “自我” 的本质是 “不断重复的惯性”,这些惯性会不断复制过去的痛苦和失败,让 “自我” 在旧模式中越陷越深。

但这个 “自我形象” 同时也是人们安全感的来源和最熟悉的舒适区,人们依赖通过维护它的稳定来获得 “存在的确定感”。

不再延续它,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区,直面未知和不确定性,需要极大的勇气去穿越。

四、如此当下就能实现蜕变

蜕变并非渐进的,而是当人们彻底看清“自我模式”,让无意识意识化,旧有模式便因失去无意识的能量庇护而自然瓦解。此时,新的意识状态自发涌现,人们将因此而发生蜕变。

当人们不再被二元思维束缚,放下分别和执着,全然接纳当下时,痛苦和焦虑便会自然消解。当人们不再被错误的思维、思想、认知和习惯等自我枷锁束缚时,内在力量和潜能将会涌现。

这种 “蜕变” 不是外在的改变,而是内在的觉醒,从 “被思维控制的囚徒”,变成 “清醒的体验者”。

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的:此岸和彼岸的距离,其实就是心中的妄念,妄念一消失,此岸即彼岸。而妄念则是由人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引发的分别心所导致,当人们超越这种思维模式时,妄念便会自然消融。

对此,禅宗也强调的:凡圣一如,凡圣只在迷悟间。

正如禅宗三祖僧璨所言的:悟通人生最高真理并不难,面对当下时,内心别存好坏顺逆。莫对眼前情境有爱憎的分别。如能达此境界,便能洞然明白,不明白这玄妙至理,止心念静修行只是徒劳无功。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启示人们:解脱不在远方,而在觉察自我的枷锁时;二元对立是思维的游戏,而焦虑和痛苦则是游戏的代价;觉醒也不是 “未来的结果”,而是 “当下对真实的全然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