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高分考生放弃清华北大,浙江能上新闻头条,江西发个喜报却被要求整改——这事儿,您说冤不冤?”

7月21日,江西余干中学一张高考喜报火了。喜报里写道:“多名高分学生拒报清北,仍有3人被北大录取。”结果没多久,学校就被要求撤下喜报、立即整改。当地教体局还表示要“汇报处理”。
有意思的是,几乎同一时间,浙江慈溪中学考生韩冬煦放弃清华北大、选择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新闻,却被官方媒体大肆报道,甚至成了“教育多元化”的正面案例。
无独有偶,江西瑞昌县甚至有老师要求学生填报清北,遭到拒绝。学校发布了通报。这说明弃考清北虽然说不上司空见惯,但是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啦!


其实,江西和浙江面对的是同一份教育部规定——禁止炒作“高分考生”“升学率”。但执行起来,却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浙江慈溪中学韩冬煦放弃清北的新闻里,重点突出“学生个人选择”“高校竞争进步”,甚至被包装成“本土高校的吸引力”。江西余干中学的喜报,却被扣上“违规宣传”的帽子,连“拒报清北”几个字都被解读成“暗讽学生”。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浙江能巧妙‘绕道’宣传,江西却只会‘一刀切’整改,说到底,还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问题。”

我们江西的记者把这事情抖出来,真不应该。“人常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等好事不宣传,还有什么值得宣传呢?同样的报道,为什么江西的被撤下啦?其原因,还是扯出鸡毛当令箭,自己人搞自己人而已。“被发现了,落款为某某学校。”抓到了把柄——家长自己杜撰的,那么就没有什么啦,对吧?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高分考生早就不是“清北控”了。有人像韩冬煦一样,选择新兴高校或特色专业;有人因为奖学金、地域偏好甚至专业导师而放弃清北;还有的纯粹觉得“不适合自己”。

但现实呢?学校在乎的依然是“清北录取人数”,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招生口碑、财政拨款甚至领导政绩。江西余干中学的喜报,表面是庆祝,实则暴露了学校的焦虑:“看!就算学生‘不懂事’,我们还能考3个北大!”
此外,这件事还反映了一个更深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评价,能不能少点“清北崇拜”?除了清北率,能不能看看学生个性化发展?能不能多报道“为什么放弃清北”,而不是只会数人头?我们孩子的人生,是不是只有“考上清北”这一条满分答案?
凰岗镇徐金荣说事建议:“与其逼学校撤喜报,不如想想怎么让教育回归本质。比如凰岗镇的乡友们,有人开养殖场年入百万,有人做电商风生水起——成功路千万条,清北只是其中一条。”
“如果有一天,江西考生放弃清北的新闻能像浙江一样被坦然报道,或许那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进步了。”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是支持江西“严守规定”,还是觉得该学浙江“灵活宣传”?
互动环节请在评论区留言:“您身边有放弃清北的考生吗?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点赞最高的故事,下期我们专门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