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王哲林:从 MVP 到 "网暴靶心",害怕跟球迷接触,很多人拍照就为了骂他

在上海男篮的训练馆里,王哲林总是刻意避开球迷通道。这个身高 2 米 14 的大个子,如今连与球迷合影都成了奢望。"他们拍

在上海男篮的训练馆里,王哲林总是刻意避开球迷通道。这个身高 2 米 14 的大个子,如今连与球迷合影都成了奢望。"他们拍照只是为了发网上骂我。" 面对媒体人赵探长的镜头,这位 CBA 两届常规赛 MVP 的眼中满是无奈。

一、从 "天才少年" 到 "王奶奶" 的舆论蜕变

2012 年 CBA 首秀轰下 20 分 12 篮板的王哲林,曾被视为姚明接班人。2019 年对阵深圳队狂砍 52 分 23 篮板的壮举,更让他成为本土内线的标杆。但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 2023 年世界杯 —— 面对波多黎各的空篮不进,让他瞬间从英雄沦为笑柄。

那场比赛后,"王奶奶" 的绰号在网络疯传。球迷们翻出他 2019 年世界杯场均 9.3 分的旧账,甚至将 2025 年亚洲杯期间他因疲劳退赛的决定,解读为 "逃避责任"。更讽刺的是,当他在 2025 年俱乐部杯带伤砍下 13 分 8 篮板帮助上海夺冠时,仍有网友留言:"这种冠军含金量太低"。

二、舆论暴力背后的群体心理

中国男篮的成绩焦虑,正在演变为对运动员的 "道德审判"。2025 年男篮世界杯家门口惨败后,某社交平台关于王哲林的负面评论高达 18.7 万条,其中 63% 涉及人身攻击。这种现象背后,既有 "唯成绩论" 的畸形价值观,也有社交媒体时代的群体极化效应。

球迷对王哲林的攻击,甚至延伸到赛场之外。2024 年他在社交媒体分享歌曲《活该》暗讽辽宁球迷,引发长达一周的骂战。更荒诞的是,当他晒出每日 300 次投篮的训练视频时,竟有网友质疑:"这种强度能练出什么?"

三、中国篮球的 "舆论病" 如何治愈?

王哲林的遭遇,折射出中国体育舆论生态的深层问题。2025 年亚足联 U20 亚洲杯期间,中国球员因错失进球遭网暴的事件,与王哲林事件如出一辙。这种 "赢了捧上天,输了踩下地" 的舆论环境,正在吞噬运动员的心理防线。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努力。首先,媒体应承担起引导理性评论的责任。2025 年杨瀚森登陆 NBA 时,部分媒体刻意渲染 "下一个姚明" 的标签,反而引发球迷过高期待。其次,联赛管理部门需加强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CBA 可借鉴英超的 "反网络暴力计划",对恶意攻击球员的账号进行禁言处罚。

四、职业球员的心理救赎之路

面对持续的舆论压力,王哲林正在尝试自我救赎。2024 年他与藏族青少年的 "篮球约定",通过模仿献哈达动作传递善意。2025 年俱乐部杯夺冠后,他主动将奖杯送到青训营,希望用行动重塑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调整训练计划,针对横向移动不足的弱点,聘请 NBA 体能教练进行专项训练。

上海男篮主帅卢伟透露,王哲林在 2025 年常规赛期间,场均增加了 1.2 次换防成功次数。"他正在用行动回应质疑。" 卢伟说。但要彻底摆脱舆论阴影,王哲林还需要在关键比赛中证明自己 —— 比如 2025 年 10 月即将开打中国男篮世界杯预选赛。

当我们在网络上敲击键盘时,不妨多一份同理心。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运动员突破极限的过程,而非单纯的胜负结果。正如王哲林在采访中所说:"我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球员,但我从未停止努力。"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他在训练馆挥洒的汗水,而非在社交媒体上宣泄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