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晨的电话与“信任变现”的魔幻现实
10月16日一早,我接到一个超哥电话。超哥某千万粉丝大V的团队成员,语气急切,想邀我合作一场“财富闭门会”。我笑着挂了电话,心里却泛起波澜——如今流量与信任的转化,早已成了一门赤裸的“信任税”:信他,就为他买单;不信,连机会都摸不着。
路上我一直在想:高利润的背后未必是高风险,风险与利润无关,与防火墙有关。这句话,是我一位做红酒生意的老友反复念叨的。他卖法国列级庄,却总说:“若你怕选错,无脑选张裕——至少没假的。”你看,连红酒市场都在用“信任标品”对抗不确定性。而大蓝团队的逻辑如出一辙:用流量筑起防火墙,用信任收割认知税。
二、机场贵宾厅里的三方对谈:钱往哪里去?
上午九点,我在机场贵宾厅偶遇三位温州大哥:一位皮鞋厂老板、一位房地产公司总经理、一位商学院教授。我们聊起当下的钱该往哪儿投。当然了,其实是我厚脸皮跟教授先搭讪,然后聊着聊着旁边的两位大哥紧接着加入。反正都在闲着候机嘛。
皮鞋厂老板叹气:“我以前满仓+杠杆做多房产,现在挨了闷头一棍。原以为只是短暂调整,结果越跌越狠。”我接话:“房产投资者自带3倍杠杆,持仓以年计,却少了一样东西——防守意识。”他苦笑:“是啊,总觉得房子是例外,结果带着杠杆跌,也是三倍疼。”
教授插话:“你们看张坤和谢治宇——一个保守如磐石,一个激进追科技。短期谢治宇赢,长线张坤稳。定投的本质是做确定性,不是赌闪电。”
房地产总经理摇头:“可现在谁还敢定投房产?”我提醒他:“潘石屹套现离场时,多少人笑他不懂?结果他是少数全身而退的。”
三、“保守”才是新时代的进攻?
我们聊到投资心态。教授说:“理论上,任何一支业绩正常的股票都能赚钱,但推荐股票本身就不靠谱。因为买点、卖点、市场节奏,全是变量。”
我深以为然。真正的高手,从不给人荐股,而是分享逻辑。就像我常对朋友说:“倘若你真见到高人,别问代码,问他走过的弯路。成年人是教不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
皮鞋厂老板突然问:“那普通人怎么办?”我说:“做定投,选最保守的。长线资金去哪儿,咱就去哪儿。”比如张坤的基金,比如茅台——你看,连请高人聊天都得备两瓶茅台,这哪是酒?这是社交硬通货。
四、信任的背面:当流量成为“鸭群经济”
我们聊回大蓝团队。商学院教授一针见血:“钱要给自己花,别给所谓大V花。这些大V都属鸭的,焦点永远在下一个。”
众人哄笑,我却想起另一件事:某网红卖的酒,全靠故事撑场面。酒好不好喝,取决于两点:品牌,故事。而信任一旦被透支,故事就成了事故。
五、尾声:在不确定中,做自己的“定投”
登机前,我问教授:“普通人还能逆天改命吗?”他说:“80后、90后、00后,逆天改命的机会只有一条——拥抱互联网。”
我想了想补充道:“是不是还要靠近中心——干办公室、干助理、干秘书。等到了级别,再分管一方。”
教授笑了笑没说话。
飞机起飞时,我写下最后一句感悟:这个时代,信任是金,防守是盾,保守是进攻的另一种形式。而真正的财富,不在于你追上了多少风口,在于你能否在每一次浪潮退去时,依然穿着底裤站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