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科技奖(通用项目)的自然科学奖、发明与进步三大块,通过初审的项目已经公布。在1525个受理项目中,仅有245个项目通过初评;通过率大约是18.71%。下一步是终评;也就是最终的获奖名单!
按照规则,终评一般只会对特等奖、一等奖做删减,二等奖不是重大瑕疵,删减很少。由于有特等奖、一等奖降级规则,二等奖最终获奖总数有可能超过初评数。
从初评通过率看,20%是各单位项目通过率的一条及格线;低于这个线的学校,可能是受理项目含金量不足,或者就是有其它瑕疵,被淘汰了!
从各校参与单位的情况看;985高校中仅有兰州大学做到了100%,受理一个项目,通过了一个项目。北大、浙大、上交、哈工大、北航等校的初评项目总量情况比较好。
清华初评项目总量很好,但是总体初评项目通过率偏低;这是一个瑕疵!
按照各单位项目的受理数与初评数;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科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率为0,意味着这四校在今年的国家科技奖上已经两手空空了!
初评项目通过率偏低的985高校有川大的6.7%,华科、中山的9.1%,西交大的12.5%,清华的18.8%;复旦、北理工也没有超过20%。
华科、川大、西交大、清华等等高校被淘汰的项目有点多;像华科与西交大等于彻底哑火了;华科22过2,西交大16过2,清华49过9等等,这数据确实辣眼睛!
这些学校的初评通过率过低,主要是今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审规则改变了。以前拼论文、拼专利获奖,今年优化为要看成果的转化与落地指标。
为此,华科有8个受理项目,因为“没落地证明”被一票否决。大名鼎鼎的机械学院,今年一个项目都没有上;这作为A+学科,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西交大也是同样的原因,5项提名直接凉凉了。
同为工科强校,华科与西交大在“项目转化”上吃亏;清华、北理工、华南理工,天大都出了类似的问题。
从这方面说,部分985高校淘汰率过高,不全是项目质量问题,而是今年的项目评审更注重“应用”;让这些三大奖常客,吃了大亏。反之悄悄摸透规则的高校,今年获得了大丰收;这其中以深圳大学最为代表!
华科、西交大、清华、北理工、川大等校的落选项目,含金量不足吗?不完全是。后期只要项目“转化”做起来了,在2027年国家科技奖评选上还是可以卷土重来的。燕山大学今年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初审项目,就是2023年项目的延伸!
2025国家科技奖项目评审“产业化”趋势明显。今年不光要看实验室成果,还要看其成果的转化情况,华科、西交大反应慢了,不过它们已经在补救,华科军山校区就是这个模式!
如此改变,逼得一些学校开始走实验室到工厂的办学模式;老师也要带着学生对接企业,全面落实“产学研”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让大学全面为国家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