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意思是人体阴阳平衡、气血通畅,才能维持健康状态。而高血压的反复,往往就是阴阳失衡、气血阻滞打破了这份平衡。
今天,我就从中医角度,给大家分享两类高血压的调理思路,还附上针对性的 4 味药 “稳压汤”,希望能帮深受血压波动困扰的朋友找到方向。
高血压的中医表征
1. 肝肾阴虚型:“水库干了,火苗窜了”
这类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头晕不剧烈,但总觉得脑袋昏沉,像蒙了层雾,还伴有腰酸腿软、晚上睡觉出汗(盗汗)、口干咽燥,舌头偏红、舌苔少,脉象细弱。
多是长期熬夜、劳累,把身体里的 “阴液” 耗光了 —— 就像水库缺水,拦不住往上窜的阳气,血压自然容易波动,尤其到了下午或晚上,头晕、心慌会更明显。
2. 痰湿瘀阻型:“血管堵了,气血慢了”这类患者常感觉头重脚轻,像裹了块湿毛巾,胸口发闷,吃点油腻的就犯恶心,舌苔又厚又腻,舌头颜色偏暗,甚至有瘀点,脉象弦滑。
主要是平时爱吃甜、吃油,脾胃运化差,痰湿像 “淤泥” 堵在血管里,气血运行变慢,血管压力越来越大,血压也就居高不下,还容易伴有血脂偏高。
应对高血压的四味药调理法1. 补阴稳压汤:针对肝肾阴虚型(枸杞 + 麦冬 + 杜仲 + 葛根)枸杞:味甘性平,归肝肾经,能补肝肾、益阴血,就像给 “干涸的水库” 补水,从根源滋养阴液,缓解腰酸、口干的问题。
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搭配枸杞能增强滋阴效果,尤其适合高血压患者常有的口干咽燥、晚上盗汗,还能平衡身体里的 “虚火”。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不仅能补阴,还能帮着稳住肝肾的 “根基”,减少血压因阴虚导致的波动,很多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吃了,腰酸的毛病也会缓解。
葛根:解肌退热、通经活络,能把枸杞、麦冬补的阴液 “运送到” 头部,改善头晕昏沉,还能辅助扩张血管,让血压慢慢降下来。
这四味药煮水喝,每天一剂,滋阴又稳压,从根本上补回耗损的阴液,让阴阳重新平衡。(注: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人慎用;若伴有心烦失眠,可加酸枣仁、远志;若血压偏高明显,可加少量钩藤。)
2. 化痰通脉汤:针对痰湿瘀阻型(陈皮 + 茯苓 + 山楂 + 丹参)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把堵在胸口的 “痰湿浊气” 散开,缓解头重、胸闷,很多患者喝了两天,就说 “胸口不闷了,呼吸也顺了”。
茯苓:健脾祛湿、宁心安神,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 —— 脾胃好了,水液代谢正常,痰湿就不会再堵血管,还能改善痰湿重导致的失眠。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既能帮着消化油腻食物,又能清理血管里的 “痰湿垃圾”,辅助调节血脂,让血管更通畅。
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像 “血管清道夫”,化解血管里的瘀滞,改善气血运行,从根本上降低血管压力,让血压稳下来。

这四味药熬汤,温和不刺激,化痰又通脉,适合痰湿瘀阻型高血压患者长期调理。(注:胃酸过多者慎用山楂;若伴有头晕明显,可加天麻、半夏;若气虚乏力,可加少量黄芪。)
中医调理高血压,从来不是 “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 “对症施药”—— 补阴也好,化痰也罢,核心都是让身体回归 “阴阳平衡、气血通畅” 的状态。
但一定要提醒大家:每个人的病情、体质不同,上述药方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后使用,切勿自行抓药熬煮。
毕竟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作为医生,我希望把实用的调理思路分享给大家,但更希望大家能科学用药,少走弯路,让血压稳稳回到正常范围,重新拥有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