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老年人都在吃叶酸保护心脑血管,但是他们可能仅限于“吃”,并不明白它到底是怎样保护心脑血管的,甚至不确定到底有没有作用,只是盲目跟风而已。还有些患者是被医生开了叶酸,就以为是医生为了挣钱才开的,也不明白吃了有啥用。
事实上,叶酸在心血管领域确实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想要弄明白叶酸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我们先要弄明白一个概念——同型半胱氨酸(Hcy)。

同型半胱氨酸其实是人体代谢蛋氨酸(肉类中富含)时产生的中间产物。正常值应<10μmol/L,超过15μmol/L即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它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危害血管。
氧化应激:Hcy激活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
促血栓形成:增强血小板凝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干扰脂代谢:升高脂蛋白(a),促进斑块破裂。
叶酸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叶酸可以说是Hcy的“天然解毒剂”。
叶酸在体内转化为活性形式 5-甲基四氢叶酸(5-MTHF),主导以下反应:同型半胱氨酸(Hcy) + 5-MTHF → 甲硫氨酸(安全物质)
简单说:叶酸充足时,Hcy被高效清除;叶酸缺乏时,Hcy容易在血液中堆积成毒。
所以说,从原理上看,叶酸确实有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目前,也有多项研究证实,每日补充0.4-0.8mg叶酸,可显著降低老年人脑卒中风险和冠心病风险。
那老年人到底该如何正确服用呢?虽说补充叶酸对保护心脑血管有好处,但也不是所有老人都能随便服用的,具体要怎么用,用多少,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遵循“适量”原则,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营养素的补充都应遵循“适量”原则,叶酸也不例外。过量摄入会掩盖维生素B12的缺乏,这是老年人过量补充叶酸最严重的风险。
老年人是维生素B12缺乏的高发人群,其症状同样是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神经系统损伤。如果大剂量摄入叶酸,会“纠正”贫血的血液表现,却无法修复神经损伤,从而掩盖了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诊断,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如手脚麻木、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等)。
另外,长期高剂量摄入叶酸,还可能影响锌的吸收,导致免疫力下降。
正确做法:普通成年人每日叶酸的推荐摄入量是400微克(μg),也就是0.4mg。对于需要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老年人,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更高剂量(如0.8mg或5mg)的药用叶酸片,但这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血液指标。日常保健,选择小剂量(0.4mg)的补充剂即可。

2、不建议自行服用,要听专业人士指导
叶酸是非处方药,在药店很容易买到。很多人觉得它像维生素一样安全,自己判断一下就吃了,从不去医院咨询。殊不知“是药三分毒”,即便是看似安全的维生素,也需个体化对待。像很多老年人都有基础疾病(如肾病、肿瘤病史),或者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甲氨蝶呤)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叶酸的需求和安全性。
正确做法:老年人是否需要补充叶酸,补充多少、补充多久,都应该由专业医生来决定。医生会通过抽血检查结果,明确个体是否存在叶酸缺乏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并根据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补充以及补充的剂量。
最后,还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只要多吃点绿叶蔬菜,就能满足叶酸需求,根本不用吃补充剂。但对于有些人来说,仅仅依靠食补,很可能是不够的。
因为天然叶酸不稳定,长时间的烹饪(尤其是水煮、油炸)会导致叶酸大量流失(损失率可达50%-90%)。还有,天然食物中的叶酸吸收率较低,大约只有50%。对于食量较小,消化吸收功能较差的人群来说,要想每天仅从食物中摄入足量的叶酸,可能会比较困难。
所以,对于消化吸收差、饮食不均衡,或已被医生诊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老年人,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选用小剂量叶酸补充剂来补充身体所需,另外在烹饪时也需注意能生吃尽量生吃,避免高温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