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孩子是累赘”?别拿语言学给冷漠当挡箭牌

笔者的一位朋友,最近就为这事儿愁眉不展。他八岁的儿子拿着《新华字典》跑来问他:“爸爸,书上说我是你的累赘,是真的吗?”朋

笔者的一位朋友,最近就为这事儿愁眉不展。他八岁的儿子拿着《新华字典》跑来问他:“爸爸,书上说我是你的累赘,是真的吗?”朋友说,他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五味杂陈,半天不知如何作答。一个词,一个例句,竟能让一个孩子怀疑自己在家中的位置,这事儿,在我看来,可真不小。

事情在网上发酵后,果然,专家们站了出来。又是语言学规范,又是客观收录负面词,说得头头是道,仿佛大众的愤怒都是无理取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说,字典收录负面词,必然有搭配问题。法律专家也说,这不构成侮辱诽谤,没违法。笔者听了这些解释,心里只有一个感觉:冰冷。这些解释在学理上或许无懈可击,但在情理上,却与万千家庭的真实感受隔了一层厚厚的墙。

说白了,《新华字典》是什么?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语言学研究专著,它是几代中国人的启蒙读物,是无数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这个窗口里,“累赘”这个词,偏偏要用“孩子”来举例,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失焦。专家们强调“现实语料中确实存在”,没错,现实中养育孩子辛苦不易,甚至在某些极端困境下,父母会产生类似“负担”的念头。但这是一种需要被社会关怀和家庭温情去消解的负面情绪,而不是应该被一本权威字典“盖章认证”的客观事实。这简直是往无数正在负重前行的年轻父母的伤口上撒盐。

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笔者曾在日本看到,他们的儿童读物在用词上慎之又慎,生怕一个不当的比喻给孩子留下阴影。这种在细枝末节上的较真,恰恰体现了对下一代的珍视。我们的字典编纂者们,难道不该有这份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吗?这场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困境与漠然。当高昂的养育成本让“孩子是甜蜜的负担”这句话变得越来越沉重时,一本字典不经意间的例句,就足以引爆积压已久的情绪。

我们真正该反思的,不仅仅是一个词的用法,而是我们整个社会,是否给予了家庭足够的支撑,是否在文化产品中传递了足够的善意与温暖。专家们可以躲在“语言客观性”的高墙后,但编写字典的人,终究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否想过,当一个孩子第一次从这本权威读物上,读到自己可能是个“累赘”时,那颗小小的、正在认识世界的心,会作何感想?这或许才是这场争论背后,最令人心酸也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