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清朝灭亡后,中国军工竟然越活越回去了!晚清那些兵工厂、船坞,放在今天看都够牛的,结果民国接手后,反而越整越差,连清朝的数据都比不上。这是什么操作?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段"逆发展"的历史。

话说回来,一开始我也不太信。总觉得晚清嘛,闭关锁国,能有什么好东西。结果一查资料,我傻眼了。1865年建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居然是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炉钢的诞生地。厉害吧?更绝的是,到1937年淞沪会战前,他们还能造出两千吨级的平海号巡洋舰。这放在今天,也是相当能打的水平。

可民国时期呢?厂子倒是多了,造枪炮的地方遍地开花。问题来了,零件都不通用,弹药还对不上号。这算什么?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故意这么干的,不然怎么解释这种低级错误。

汉阳兵工厂更让人无语。1937年全面抗战前,每月也就产四千多支步枪。关键是啥?工厂设备总在搬家,搬一次坏一次。本来想吐槽几句,后来想想,当时确实动荡,也难怪。

最离谱的是上海兵工厂。1925年,他们居然改行造缝纫机!美国订单能接万吨货轮,自家海军却不肯投资造驱逐舰。这是什么操作?有钱赚就干,没钱赚就撤?这也太没担当了吧。

福州船政局当年培养的人才,严复、詹天佑这些名字,现在听着都如雷贯耳。技术也不赖,可造的舰船呢?要么是内斗时被抢走,要么是抗战时沉江。中山舰1938年在武汉金口被打沉,舰长萨师俊当场牺牲。想想都让人心痛。

海军装备的变化更是触目惊心。光绪年间重建的北洋舰队,有三十多艘军舰,总吨位四万吨。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中国海军只剩六十多艘,大部分还是清朝的老古董。旗舰宁海舰排水量才两千多吨,跟日本海军百万吨级别的大舰队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江南造船所1945年被国民党接收时,设备基本报废,船坞淤塞得没法用。汉阳兵工厂1949年停产前,总产量加起来才勉强够晚清巅峰期一半水平。连造过万吨轮的江南船坞,自己造的民权舰排水量才四百多吨,还不如清朝那会儿的平远舰。
我有时候在想,从1865年到1949年这八十多年,军工产值顶峰竟然是晚清时候。民国换了好几届政府,仗打得不断,工厂总搬家,人才留不住,设备用不好。到底是时运不济,还是管理出了问题?数据摆在那儿,答案似乎很明显,但又好像没那么简单。
说实话,看到这些历史数据,我挺不是滋味的。一个国家,军工水平竟然是几十年前更发达,这正常吗?如果当时能多留点人才,少搬几次家,结果会不会不一样?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