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躺枪卷入编剧录音风波被翻出“诺贝尔数学奖”旧梗,一边是新剧开播再陷“千人一面”的吐槽,年近半百的靳东,正站在舆论的十字路口。有人骂他“人设崩塌还端着”,有人赞他“用作品扛住杂音”,这场围绕“精英男神”的争论,早成了内娱审美的照妖镜。
争议的导火索,是一段意外曝光的私密录音。2025年9月,编剧古二为控诉署名权被侵犯,放出了秦雯与王家卫的对话录音,其中对靳东的轻蔑调侃,让尘封的“诺贝尔数学奖”争议再度发酵。尽管团队早已澄清这是早年杂志笔误,靳东本人也从未标榜“学术权威”,但“装文化人”的帽子还是被扣了回来。更讽刺的是,此时的他刚凭《西北岁月》拿下收视冠军,话剧巡演场场一票难求,执掌的煤矿文工团也佳作频出。
这边“人设争议”未平,那边“戏路固化”的骂声又起。新剧里,他依然是西装革履、金句频出的行业精英,被网友调侃“换身西装就是贺涵2.0”。从《伪装者》的明楼到《精英律师》的罗槟,相似的沉稳气场、雷同的角色逻辑,让观众难免审美疲劳。有剧评人尖锐指出:“他的表演只剩‘靳东味儿’,台词功底再强,也救不了角色的同质化困境”。

但支持者的反驳同样有力:“他不是没试过突破!”《底线》里的方远法官,他特意收敛起总裁范儿,在法庭戏里加了整理法袍、轻敲桌面的生活化细节,试图贴近烟火气。《无间》中的复杂角色,更让他展现了细腻的情感层次,被老戏骨称赞“肯在细节里下功夫”。而面对录音风波的沉默应对,下班时手舞足蹈的“松弛感”,反倒让观众看到了“精英面具”下的真实一面,圈粉无数。
更耐人寻味的是两种争议的撕裂感:骂他“装”的人,盯着陈年旧梗不放,却忽略他攻读中戏博士、深耕话剧舞台的实绩;喷他“吃老本”的人,吐槽角色重复,却回避市场更爱找他演精英的现实——制片方认他的“收视保障”,观众也买账他的“沉稳气场”,这种双向选择让他陷入舒适区难以自拔。

如今的靳东,像极了内娱的“矛盾样本”:坚守精英路线是保守还是清醒?被贴标签是市场绑架还是自我设限?那些骂他的人,究竟是反感“人设”,还是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荧屏形象?
你觉得,靳东该彻底撕掉精英标签,还是继续深耕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