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他成为一个人格化了的儒法中国,道德标准定得太高,高到了几乎无法实现的程度,只好渐流于“伪”。
冯玉祥是近代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个人物。
我觉得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一直在干正事,或者说在干他认为正确的事。
尽管很多时候,他并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去做。

他所受的正规教育,只有一年多的私塾。
他从十二岁进入军营,成为一名步兵“正兵”,一直坚持自学,苦读不辍,不嫖不赌,不抽大烟,勤俭自励。
这在旧式军队里,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随着在军队中地位的不断提升,他又将这种作风贯彻于军队。
在对军队的教育中,他讲得最多的是爱国爱民,怜贫悯苦,赤胆忠心,咬牙尽责。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他的这些要求和提倡,无疑具有了一种“超前意识”的特征。
知易行难。
他的军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驻扎在西北地区,苦寒之地。
所以西北军是出了名的穷。
据说29军因为穿着太破烂,经常选择在夜间行军,以免影响观瞻。
在中原大战中,各方都想争取到奉系张学良的支持。
蒋介石先后拨给张学良共1500万元,又让吴铁城用高出日本“三八”步枪一倍的价格,买了东北生产的十万支步枪。
冯玉祥也派人去东北游说张学良,他批给办这件事的薛笃弼多少钱?
500元。
你没看错,就是500元。
这常使得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不得不在生存与爱民之间艰难的选择。
1926年,冯玉祥的国民军经包头向西北撤退,向包头商号摊派非常重,包头全市损失2000多万元,这成了压垮旅蒙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使得他成为一个人格化了的儒法中国,道德标准订得太高,高到了几乎无法实现的程度,只好渐流于“伪”。

1928年,全国军政要人在北平开编遣会议,有一天冯玉祥请客,在酒酣耳热之际,突然出现了一百多名“证人”,异口同声地证明“冯玉祥没有偷故宫的宝物”。
然后冯玉祥还转身向众宾客行一鞠躬礼,说:“诸位现在知道我冯玉祥没有偷故宫的东西了吧?”
引起哄堂大笑。
据李宗仁在回记录里说,1957年他曾经与一位中国古董商闲谈,说起这个故事。
那个古董商说他若干年前,有位美国古董商请他考证估价过一件中国式花舫,是乾隆朝贡品,据说原来属冯玉祥所有。
陈宧对冯玉祥有知遇之恩,调他去四川与护国军作战。
冯玉祥从成都出发时,放声大哭,说军人参加内战,实在是大不幸。
到了前线,私下与蔡锷议和,甚至故意丢装备资敌。
冯回成都后,被陈宧大骂,冯玉祥无话可说,只是跪下痛哭赔礼。
刘清、邓汉祥建议陈杀冯玉祥,陈宧不肯。
据说蒋介石特别喜欢听邓汉祥讲冯的这段故事。

冯的善变也常为人诟病,说他是“倒戈将军”。
这又像极了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基础太差,又急于改变现状,只好不停地变。
民国著名相士彭涵峰,曾经这样评冯玉祥:貌如刘备,才如孙权,志比董卓,诈如吕布,可惜运如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