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一事无成,郁郁寡欢的根源,就在于身体困在今日,心却被昨日的悔恨,明日的担忧,撕扯得支离破碎。
大脑非常擅长编故事,尤其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糟糕故事。
反复咀嚼过去的错误,不断设想未来的灾难,就像大脑里有两台永动机在空转,它们耗尽你的心力,让你疲惫不堪,却没有产生任何实际价值。
想得太多,消耗了改变的能量,做得太少,堆积了挫败与焦虑。
这是一个吞噬行动力与幸福感的恶性循环。

行动,是唯一的破局点
过去无法改变,未来难以预测,人真正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一刻。
反复咀嚼昨天没用,改变不了任何事,过度担忧明天也没用,未知依然未知。
你唯一能扎根,能发力的地方,就是当下。
身体在吃饭,心就在饭上。身体在走路,心就在路上。身体在工作,心就在手头的事上。
禅宗讲究,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这种朴素的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当你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手上具体的事情时,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大脑没空再去反刍过去,也没空再去想象灾难,能量被强行从空想的泥潭里拉出来,灌注到做事的轨道上。
更重要的是,行动会戳破你想象的泡沫。
真正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之前空想出来的那些问题,要么压根不存在,要么被自己严重夸大了,要么完全不是原来想象的样子。
空想制造幻象,行动揭示真实。
每一个微小的行动,哪怕只是擦了一下桌子,打了一个电话,写了50个字,都是实实在在的。
它产生了一个确定的结果,让你在时间的洪流中,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小领地。
这种微小的掌控感和成就感,是抵抗未来巨大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它们像一块块砖,慢慢垒起你的自信和内心的安稳。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讲得很明白,世界分为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是你关心但无法控制的事,比如别人怎么想,大环境如何,已经发生的过去,遥远的未来。
影响圈,是你能够直接控制和影响的事,比如你此刻的态度,你当下的选择,你手头能做的微小行动。
聪明人懂得把精力,从广阔无垠,令人窒息的关注圈收回来,死死钉在自己能掌控的影响圈内,专注做好眼前自己能改变的那一点点事情。
当你持续在影响圈内行动,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这个圈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一点一点地扩大。
你能掌控和影响的范围会越来越大。
而沉溺在空想中,只会让你的关注圈无限膨胀,最终把你的影响圈挤压得无影无踪。
道理懂了,怎么开始
记住两个核心心法。
第一个是,最小行动原则。
面对任何让你感到沉重,焦虑,想逃避的目标时,停止在脑中规划宏图伟业。
立刻问自己一个问题:此时此刻,我能做的最小,最具体的一步是什么?
比如,不是去跑5公里,而是现在站起来,立刻穿上跑鞋。
不是开始写报告,而是打开电脑,新建一个Word文档,写下报告的标题。
不要想,立刻去做,不追求完美,不要求结果,只求完成这个「最小一步」。
完成它,然后,立刻再问下一个问题:接下来,此时此刻,最小下一步是什么?
接着去做。
门槛降到最低,绕过心理阻力,快速获得微小的完成感,利用行动产生的惯性,自然推动你进入下一步。
积跬步,真的能至千里。
第二是,拥抱不确定性。
未来本就充满变数,担忧焦虑,并不能为你消除一丝一毫的风险和意外。
试图掌控一切,是徒劳且痛苦的根源。
放下执念,放下对万无一失和完美结局的执念。接受不完美,接受可能会出错,尽人事,听天命。
万事万物都是水到渠成的,做好那个「最小一步」。
时间如长河奔流
你改变不了上游的来水,也测不准下游的河道,唯一能做的,是握紧手中的桨,专注划好眼前这一下。
这一下,决定了你此刻的方向和感受,无数个这样的「这一下」,终将带你抵达远方。
不要等想通了,才行动,不要等不害怕了,才开始。
想通了和不害怕,往往是行动的结果,而非前提。
只有行动,能让你在时间的洪流中,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岛屿。
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说:人类自打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伴着时间恐惧。
过去已去,未来未来,人真正能拥有的,唯有今天。
只有把注意力聚焦于今时今日,人才可以活得具体,活得真实。
唯一能战胜这种恐惧的,就是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