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五月的一个清晨,紫禁城的雾气还没散,辅政大臣鳌拜穿着一身蟒袍,像往常一样迈着大步往南书房走 —— 他以为今天又是给那个 16 岁的小皇帝 “上课” 的日子,却没料到,书房门后藏着 10 个半大孩子,手里攥着早就磨亮的短棍,眼睛里全是劲儿。
这一幕,后来被写进了《清史稿》,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场看似 “小孩打大人” 的闹剧,其实是康熙憋了整整 4 年的大招。
1. 鳌拜不是一开始就坏,为啥敢跟康熙叫板?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康熙才 8 岁,所以安排了 4 个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一开始大家还能好好合作,但没过几年,平衡就被打破了 —— 索尼年纪大了不想管事儿,遏必隆是个 “老好人” 只会附和,苏克萨哈跟鳌拜不对付,最后被鳌拜找了个理由给杀了。
从那以后,鳌拜就彻底飘了。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有一次康熙想任命一个官员,鳌拜直接在朝堂上跟他吵,吵到最后居然伸手把康熙面前的御案都给掀了。更过分的是,他还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各个重要岗位,朝廷里几乎没人敢反对他。
那时候康熙才 12 岁,看着鳌拜这样嚣张,心里肯定窝火,但他没表露出来 —— 你想啊,鳌拜是跟着皇太极、顺治打天下的老将,手里还握着部分兵权,硬拼肯定不行。所以康熙表面上装作啥都不懂的样子,每天就知道在宫里玩。
2. 康熙选 10 个少年,不是闹着玩的大概在康熙 14 岁的时候,他以 “练习摔跤” 为名,从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的子弟里,挑了 10 个年纪在 14 到 16 岁之间的少年。这些孩子可不是普通的 “摔跤爱好者”,他们的父辈要么是跟着清军入关的功臣,要么是跟鳌拜有过过节的官员,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啸亭杂录》里记载得特别详细:这些少年每天就在御花园里 “角力为戏”,康熙有时候还会凑过去跟他们一起玩,甚至故意输给他们。鳌拜好几次路过看到,都觉得这小皇帝没出息,就知道玩小孩把戏,对他的防备心越来越松 —— 他哪里想到,这些孩子每天练的不是普通摔跤,而是怎么在最短时间内捆住一个武功高强的成年人,怎么避开要害又能让人动不了。
有一次,鳌拜还跟身边人笑话说:“皇上如今沉迷嬉乐,咱们这些做大臣的,更要多替他分担才是。” 现在想想,这话要是让当时的康熙听到,估计得在心里冷笑一声。
3. 进宫那一天:看似平常的 “意外”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这一天之所以被记住,是因为康熙终于等到了机会。前一天,他刚以 “商议国事” 为由,让鳌拜第二天一早来南书房。
当天早上,鳌拜像往常一样进宫,刚走进南书房,就看到那 10 个少年站在两边,脸上还带着 “玩闹” 的笑容。他没当回事,刚要给康熙行礼,突然有个少年从背后扑过来,抱住了他的腰。鳌拜反应极快,一抬手就想把人甩出去,可另外几个少年立马围了上来,有的拽胳膊,有的抱腿,还有的用早就准备好的布带缠他的脚。
你可能会问,鳌拜是武将出身,武功那么高,怎么会被 10 个小孩制服?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鳌拜当时已经快 60 岁了,体力不如年轻时;二是这些少年练的就是 “以多打少、出其不意”,而且他们知道鳌拜的软肋 —— 比如他早年打仗受过伤的肩膀,所以专门对着这些地方发力。
没一会儿,鳌拜就被捆得结结实实,摔在地上。这时候康熙才从椅子上站起来,拿出早就写好的鳌拜 “二十大罪状”,念的时候声音都没抖 —— 这一天,他等得太久了。
4. 擒鳌拜之后:康熙没杀他,反而留了一手按说鳌拜犯了这么大的罪,杀头都不为过,但康熙最后只是把他圈禁起来了。为啥?不是康熙心慈手软,而是他有自己的考虑。
一方面,鳌拜虽然专权,但确实为清朝立过不少功 —— 当年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想夺权,是鳌拜带着武将们据理力争,才让顺治顺利继位。康熙要是杀了他,会让那些老臣寒心。另一方面,康熙刚想亲政,需要稳定局面,杀鳌拜容易引起朝堂动荡,圈禁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显示自己的 “仁厚”。
不过有意思的是,鳌拜被圈禁后没多久就死了,关于他的死因,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气不过,抑郁而死;另一种是说他年纪大了,加上之前的旧伤复发,自然死亡。不管哪种,康熙通过这 10 个少年,兵不血刃地解决了最大的威胁,从此真正掌握了皇权。
放到现在看,康熙这招里藏着多少智慧?其实康熙擒鳌拜的故事,放到今天也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比如他知道 “硬拼不如智取”,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先隐藏实力,再找机会反击 —— 这就像我们平时遇到难题,不一定要马上硬碰硬,先观察、准备,等时机到了再出手,往往效果更好。
还有他选人的眼光,没找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反而选了 10 个看似 “不起眼” 的少年。因为这些少年没有太多顾虑,执行力强,而且不容易被鳌拜的势力渗透。这跟现在团队合作很像,有时候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要找对人,找那些目标一致、敢打敢拼的人。
另外,康熙在处理鳌拜的时候,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留了余地,这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光要达到目的,还要考虑后续的影响,不能只看眼前。
你想想,如果当时你是康熙,面对鳌拜这样的权臣,除了用 10 个少年摔跤的办法,还会有其他主意吗?或者你觉得,这 10 个少年里,会不会有后来成为清朝重臣的人?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要是喜欢这类历史故事,也可以多关注,以后还会跟大家唠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