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以为它讲述的会是纽约这座城市的故事。我还寻思着,一个中国人去研究纽约的历史,那得是多么的喜欢这个城市啊。毕竟,任谁看到封面上的“纽约的损毁与愈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
我没去过纽约,所以很好奇在一个中国人的眼睛里的纽约,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不过,就我个人对地球这个大世界的感悟,纽约和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城市,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样的钢筋水泥,一样的现代建筑,一定要说区别,那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吧。
不信你看这本《破坏实验》的封面设计图,前面是不是我们的长江,一眼看上去没区别吧。再看长江后的各种建筑,是不是我们长江两岸的现代建筑,也没什么区别吧。所以,我决定在这本书里去看看纽约这个世界,和我的世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破坏实验”这个主标题有一个核心隐喻:“伤”。当我阅读到自序里的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没有任何的反应,直到我看到了真正的属于“破坏”的那个时间段的故事,我才发现为什么是“伤”了。这个“伤”,其实伤害的不仅仅是纽约,还有我生活的城市——大武汉。
《破坏实验》这本书是根据时间来记录纽约生活的,时间是从2018年的1月一直持续到2023年的1月,整整5年的时间。最重要的是,这5年的时间里,有一个非常严重的时期——疫情。疫情从武汉传遍全球,在《破坏实验》里,我看到了外国人对疫情普遍的态度——从觉得没什么,到发现很严重。
这是纽约破坏的最严重的一次,其实不仅仅是纽约,整个地球都遭到了大范围的“破坏”,我虽然不想回忆那段时光,可那毕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时间,又怎么可能忘记呢?站在房间里看着外面空无一人的大街,三个月的封闭生活,现在怎么想都觉得那个时候的我们,寂静的可怕。
相比疫情,我更喜欢看《破坏实验》里面生活在纽约的记录。简单来说,李明洁老师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了这5年她在纽约的所见所闻,而我跟随着她的眼睛和她笔下的文字,也将这5年的纽约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
怎么说呢?我喜欢那彰显个性的涂鸦,我也喜欢那通过寻找自己人生而偶尔迷茫的生活琐事;我喜欢看这个世界每个角落里不同的生命奇迹,我也喜欢每个人在人生中从来都不会重复过去的一个自己的人生。是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没有重复,只有神似。
所以我喜欢《破坏实验》里面的这样一句话——没有人过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是的,没有人,只要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生活里就会有不属于我们的存在,或多或少,都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必然或者不必然的影响。
李明洁老师说,没有哪座城市像纽约那样,带着全世界的伤,因为任何一个纽约人,都可能来自地球的某个角落,身上带着全球史的惊涛。我想,可能真的如此吧,但这是不是也说明了纽约这座城市,从来也不算是一座真正的纽约呢?
可这大概就是人活在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吧,长期往返同一个城市,听这座城市里不同的人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故事,然后去感受这座城市的一切,这样的人生,好像也挺有意思的。相比之下,能够走出去,能够倾听,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了吧。
至于“伤”,其实哪里都有,而所有的“伤”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唯一需要做到,就是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在某个感怀的时候,感悟它。就比如现在的我,正安静的看着这本《破坏实验》里的纽约图片发呆,感慨着什么时候我会忍不住好奇的去看看纽约这座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