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收复新疆的大英雄,却在晚年,非要去参加进士考试,这到底图个啥,这事儿真让人想不通
我跟你说,那个科举制度,当年可不得了,考上了进士,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脸上也有光,当官也比别人容易,升得也快,那个时候,当官的,要是没个进士的头衔,总觉得矮人一头,好像少了点什么,就觉得少了点意思,你说他心里能好受吗。
就拿左宗棠来说,他是个举人,听着也挺厉害的,可在官场上,举人跟进士,那还是不一样,进士那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以后要是评功论爵,修史立传,进士肯定更吃香,你说左宗棠他心里能没点想法,没点小情绪,肯定有,肯定有。小时候也确实乖,听话,老师们都喜欢,家里人也全力支持他读书,哎,你说他能不努力科举吗,能放弃吗,那咋可能呢,他自己都不允许。
左宗棠这人,从小就聪明,那股劲头,一般人比不了,十四岁就考了县试第一,乡试也中了举人,所有人都觉得他以后不得了,肯定能考上进士,可是啊,可是,他参加会试,一次又一次地落榜,你说这事儿邪门不邪门,他自己都迷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时,曾国藩也参加科举,人家就考上了,你说他心里能好受,反正我估计是气得不行,肯定想不通,觉得老天爷跟他开玩笑。
后来啊,左宗棠没办法,知道自己可能跟科举没啥缘分,就开始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简单说,就是研究怎么治理国家,怎么打仗,他开始给那些当官的做幕僚,出主意,帮他们做事,像张亮基、骆秉章,都特别信任他,觉得他这个人真的是很有才华,太平天国那会儿,左宗棠出了不少力,立了不少功,骆秉章更是把他当成心腹,啥事都跟他商量。
后来,潘祖荫这个人,在朝廷里说了左宗棠的好话,朝廷就开始重视他了,一步一步,左宗棠就从一个举人,变成封疆大吏,官都做到了一品,你说厉害不厉害,可是啊,可是,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就是那个进士,一直放不下,放不下这件事儿。
左宗棠后来去督办新疆军务,收复了新疆,那可是大功一件,民族英雄,可是他在战事紧张的时候,突然请假回京参加会考,你说这事儿奇怪不奇怪,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考啥试啊,其实啊,他就是想圆自己一个梦,想证明自己,想把那个进士的头衔拿到手,哪怕是迟来的,也行。
最后,光绪皇帝特地赐了他一个进士出身,你说这事儿,也算是圆了他的梦,他死后,朝廷还追赠他太傅,赐谥号“文襄”,这个“文”字,可不是随便给的,那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都会去想,科举制度到底是个啥东西,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像左宗棠这样的人,明明很有才华,也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可他还是对那个进士念念不忘,你说这是不是挺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