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的莜面,是大自然与地域共生的馈赠。地处吕梁山区的兴县,平均海拔超千米,气候寒凉干燥,昼夜温差大,这样的地理环境本不利于多数农作物生长,却恰好契合了莜麦 “耐贫瘠、抗严寒” 的生长特性。早在明清时期,兴县人便在山坡上开垦出层层梯田,将莜麦的种子播撒进黄土里。春播时,农人牵着耕牛在田埂间穿梭,黝黑的泥土翻出湿润的断面,莜麦种子在土里静静等待雨水的滋养;秋收时,金黄的莜麦穗在风中摇曳,割麦人弯腰挥镰,麦穗碰撞的沙沙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农耕图景。这种与自然节律紧密贴合的种植方式,不仅让莜麦成为兴县人餐桌上的 “救命粮”,更塑造了当地人 “顺应天时、坚韧务实” 的性格 —— 就像莜麦在贫瘠土地上依然能蓬勃生长,兴县人也总能在艰苦环境中寻得生存与发展的力量。

若说种植是莜面文化的根基,那手工制作便是让这文化焕发生机的灵魂。在兴县,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深谙莜面制作的门道,一套娴熟的技艺,是代代相传的 “传家宝”。制作莜面的第一步,是 “烫面”—— 滚烫的开水需一次性浇入莜面中,用筷子快速搅拌成絮状,待温度稍降,双手便要在面盆中反复揉搓。这揉搓的力道颇有讲究:太轻则面团松散,无法塑形;太重则面团僵硬,口感发柴。经验丰富的主妇们总能精准把握力度,将面团揉得光滑筋道,仿佛将岁月的温润都揉进了面里。
塑形环节更是兴县莜面的 “点睛之笔”。最具代表性的 “莜面栲栳栳”,制作时需将小面团放在掌心,用拇指轻轻按压,同时顺势转动手腕,面团便在掌心逐渐延展成薄如蝉翼的圆片,再顺势卷成圆筒状,一个个码在蒸笼里,宛如列队的小喇叭,透着几分灵动与精致。除了栲栳栳,兴县人还能将莜面做出 “莜面鱼鱼”“莜面窝窝”“莜面饺饺” 等多样形态:“莜面鱼鱼” 需将面团搓成细如手指的长条,再掐成小段,用手掌轻轻一搓,便成了两头尖、中间圆的 “小鱼”;“莜面饺饺” 则需将面团擀成小圆皮,包裹上土豆丝、萝卜丝等馅料,捏出精致的花边。每一种形态的背后,都是兴县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巧思 —— 他们用双手将朴素的莜面赋予多样的生命力,也让寻常的餐桌多了几分仪式感。
品味兴县的莜面,那一缕缕麦香,终将在时光的沉淀中,继续诉说着兴县的故事,温暖着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