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不加班、不熬夜,古人是否也有脱发烦恼

忽如一夜寒风来,如果没有发量的加持,大抵这两天头皮都会瑟瑟发抖。现在人人想做“发量富翁”,殊不知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没错,

忽如一夜寒风来,如果没有发量的加持,大抵这两天头皮都会瑟瑟发抖。

现在人人想做“发量富翁”,殊不知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没错,即使不用熬夜刷手机,没有996、007,古人也逃脱不了“秃”如其来的命运。

古人为何惜发如命

在《孝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的传统教育中,就讲究忠孝,而头发和皮肤的完整性就跟忠孝联系起来了。因此一说,除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轻易不敢剪除头发,除非犯法,除非它自己掉。

古人对头发有多爱惜呢?“打架可以”,但不能扯头发,这一不小心可是要受罚的!

诗人也有脱发烦恼

作为用脑一族,诗人们更是脱发重灾区。杜甫的《春望》就藏着脱发的烦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为了国家,我愁啊,愁得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现在可好,连个簪子都插不上了!

即使是乐天派的白居易,面对脱发也经历了从惊慌到妥协的艰难心理变化。洗澡时看见自己掉了一地头发的白居易: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已如此,七十复何知。

而洒脱豪放如陆游,发现脱发时只颓然说了一句:脱发应无术可栽!

大文豪苏轼也有同款烦恼,洗完头感觉到头顶越来越“荒芜”,发出“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的感慨。

正因如此,为维护光鲜的仪表形象,古人从未疏于打理、捯饬头发。

古人的爱发护发小妙招

【1】勤洗头

长发飘飘的古人,是不是给人一种不太洗头的错觉?其实,他们不光洗,还洗得挺勤。

《汉律》中有一条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朝的打工人们,每上满五天班,就得专门休假一天来沐浴。《说文解字》中记载,“沐,濯发也”,中国汉字中,“沐”即为洗头之意。

早在商周时期,定时沐浴就成为重要仪式。《诗经·小雅·采绿》中曾提及: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这位爱美的女士,采摘到一半就要回家洗头,为了美美迎接心上人的到来。今天,我们用“见面洗头”调侃对约会对象的重视,而这种“洗头式”社交,原来三千年前就出现了。

洗头不仅是年轻男女表达爱慕的特殊方式,还是一种尊老的礼节。

《礼记》中提到的“三天一洗”,也是当时的贵族和普通老百姓洗头的频率: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足垢,燂汤请洗。

【2】巧护发

要想洗好头,护发用品少不了。虽然没有洗发水,但老祖宗发明了N种“古法护发法”(拿去练绕口令,不谢),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发现皂荚树的果实皂角具有去污功效。隋唐时期,皂角洗发已成为常规操作。

比皂角更好用的洗发产品,要数无患子,《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清代《奁史》中,还有“以米汁洗头”的相关记载,这种价廉物美的洗发方式,现代也有人用。

头发洗好了,擦干了,然后呢?上发油!秀发垂顺飘柔!《红楼梦》中提到的头油、桂花油、花露油等,都是古早版“护发精油”。第五十九回,芳官洗头,袭人便派老婆子送去了“一瓶花露油”。

为了使洗完的头发持久留香,古人也是煞费苦心。《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香料制成香泽,再涂抹发丝,头发真香。一顿操作猛如虎,古人才算完成了“沐”,怪不得,要专门休假沐浴。

【3】常梳头

即使悉心洗发护发,也难逃秋冬季、上年纪脱发。

苏轼苦脱发久矣,好在有位名医给他支了一招:“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苏轼谨遵医嘱。渐渐地,头发回来了:“羽虫见月争翾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

陆游也种草了梳头法,每天勤恳梳头。早晨起来,他对着妆镜“梳头拂面丝”;遇到不如意的事,他闭门不出“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他拿出梳子“短发萧萧起自梳”;生病了,他也“病观《周易》闷梳头”。他认为“梳头浴脚长生事,临睡之时小太平”。功夫不负有心人,晚年容颜渐老,陆游的头发仍保养得很好。

“欲发不脱,梳头千遍”,《黄帝内经》建议“一日三篦,发须稠密”。两位文豪亲测有效,梳头确实好!闭眼入坑!

【4】爱美发

除了梳子,假发也是古代重要的美发工具,没错,老祖宗就是这么超前。

假发最初主要流行于上层阶级。《诗经》中记载:鬒(zhěn)发如云,不屑髢(dí)也。说的是卫宣公夫人有一头又黑又密的头发,但其实是假发。《汉乐府诗集》一诗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朝时风靡于妇女之间的高髻(jì),也需要假发的辅佐。

六朝时期,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女性受封建礼教约束较少,审美追求随之提高,假髻的运用也愈发娴熟。

后秃有假发,前秃呢?抹额来掩盖。明代是抹额的盛行时期。《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说过:我们老祖宗就有抹额,我也有抹额。

爱美之心,从“头”开始。千年后的我们,也从未停止折腾头发。这是对美好的追求,也是对人生的热爱!

◎本文来源:“博物南京”“国家治理杂志”,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