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广西,记得十几二十年前,百香果只有我们本省才买得到,出了外省,问别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百香果。
不知不觉,现在百香果早已成为全国大众水果之一,是随着奶茶、饮料的兴起,百香果才登上了全民视野。
但是,所谓反者道之动,百香果在风靡过后,最近几年也迎来了回落,甚至跌入谷底。
这波低潮,首当其冲的是种植户,损失最严重的是他们。商家却因此受益,拍手叫好。消费者吃瓜,唏嘘不已。
百香果从兴盛到低谷
百香果的兴起,差不多是跟着奶茶饮料的风口一起飞起来的。
那会儿,不管是街边的奶茶店,还是超市里的百香果蜜,都卖得特别火。
价格最辉煌的时候,是2019年。地头收购价能到12-15元/斤,真的是“黄金果”。
但也就火了那么一阵。到了2024年,地头价已经跌到了2.5-3.5元/斤。
有些电商平台库存积压超过1000吨,卖不动。
批发市场更狠,干脆搞促销,价格低到1.99元/斤,还是没人要。
究竟是为什么,百香果短短几年,就从高峰跌入了低谷,辉煌不再?还得看种植户怎么说。
种植户爆出百香果低谷真相
1.尝到甜头,开始疯狂扩种
之前价格高,大家一看能赚钱,就一窝蜂地去种。
2020年全国种植面积大概80万亩,到了2024年,直接干到了220万亩。
产量更是翻了3倍,市场根本消化不了。
广西一个省就占了全国产量的40%,种植面积超100万亩。
云南、广东也跟着种,连北方山东、辽宁都搞起了温室大棚,产量年年增15%。
这么多果一下涌到市场上,能不跌价吗?
2.质量差,现在不香不甜,酸得硌牙
为了赶早上市卖高价,很多果农提前采摘。
糖度不足10% 的百香果就摘下来,吃起来肯定酸。还有的滥用膨大剂,果子看起来大了,但果壳厚、汁水少,味道淡得很。
早期的紫皮百香果,虽然个头小,但香气浓,酸甜适中。
后来为了追求产量和抗病性,推广了黄金百香果等新品种,虽然产量高了,果也大了,但风味却大打折扣。
消费者不傻,买过一次觉得不好吃,下次就不买了。
复购率下降了60%,不是没道理的。
3.运输损耗大
百香果皮薄,特别不耐储存和运输。物流损耗率普遍超过25%,有的甚至能达到30%。
从广西运到北京,光冷链成本每公斤就要3元4。折算下来,每斤附加成本差不多2元。
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从商家、消费者钱包里扣,消费者恼火,购买意愿大幅下降。
4.加工品到达瓶颈
百香果能火,很大程度上是靠饮料、奶茶店带起来的。
但现在饮品行业逐渐饱和,增长放缓,对百香果的需求自然也到顶了。
虽然目前果汁加工仍占百香果消费的60%,但想再像过去那样快速扩张,难了。
结果就是,现在论万吨计的百香果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百香果农痛心疾首。
商家拍手叫好
种植户亏惨了,但商家却拍手叫好。
对于加工厂、果汁企业、奶茶店来说,百香果进货成本大幅降低,意味着他们的原材料成本下降了,利润空间更大了。
他们才不管种植户的死活。市场就是这么现实:你不卖我便宜,总有别人愿意卖。
消费者吃瓜
说实话,直接买百香果鲜食的消费者,其实并不多。
因为这果子吃起来确实有点麻烦:要切开,籽又多,直接吃偏酸,一般得泡水或者做甜点。
大家更多接触的还是加工品,比如百香果果汁、果茶、果冻这些。
所以大部分消费者对地头收购价跌穿的事儿,感觉并不直接。
更多的是当作一个行业兴衰的案例来看,唏嘘一下。
毕竟,谁没喝过一杯百香果双响炮呢?看着它从风光无两到如今无人问津,难免有些感慨。
百香果农该如何自救
面对百香果行情的持续低迷,果农并非无路可走。
首先,品种要升级。黄金百香果糖度低、酸度高,市场接受度逐年下降。建议种回紫皮百香果,其糖度可达18%以上,风味更佳,地头收购价仍能维持在8元/斤左右,经济效益明显。同时,可试验种植荔枝味百香果、蜜糖百香果等新兴品种,以差异化品质赢得市场。
其次,错峰上市能有效规避价格竞争。利用大棚种植技术,将采收期延后2个月,避开9-10月的集中上市高峰。实践表明,元旦、春节期间上市的百香果价格普遍提高30%以上,且市场需求旺盛。
最重要的是与大型茶饮企业直接对接。如喜茶、奈雪等知名品牌年需求量达万吨级别,可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有条件的种植户还可开展深加工,制作百香果干、果酱等产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果农新人选苗注意
新手种植百香果,首先要注意避免“包回收”骗局。99%的“包回收”承诺都是苗木商的销售套路,一旦苗木卖出,所谓的回收合同往往无法履行。
其次,坚持先试种再扩产的原则。引种前应先试种2亩左右,试种期间要详细记录生长数据,为大规模种植提供依据。
最后,种植前就应联系好水果批发商、超市、水果店及奶茶店等潜在客户。切记不要等到采收季节才开始找销路,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行业冷热循环,终究逃不过供需规律。
盲目扩种、品质下降、渠道损耗,再加上下游加工需求见顶,几个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百香果行业的寒冬。
这是事物的周期规律,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一定有下一个“百香果”出现。